德育视域下的综合实践育人探索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德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教育追求。作为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有德育指向,要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结合课程资源和对象确立德育目标,实现活动与教育的无痕迹、无缝隙对接。将德育融于活动体验之中,发挥综合实践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从而实现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综合实践;德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3-0004-04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树什么人以及如何树人是教育永恒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实践育人重要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活动的育人指向,注重德育渗透,用德育的视角开发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的德育功能,寓德于“动”。
  一、德育是综合实践的内在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德育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在要求,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在育人的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二、注重资源开发,延展德育时空
  综合实践在确定和设计活动主题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活动主题的育人指向是什么,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的主体——学生,努力实现课程的“私人定制”。只有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课程才能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于学生就如同衣服一样,只有合适的衣服,学生穿上才能得体。适合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只有真正参与了,才能有真的体验、真的感悟、真的建构、真的教育。否则就是伪参与、伪体验、伪感悟、伪建构、伪教育。
  综合实践具有开放性的课程特点,相比学科课程,课程的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空间更广阔,学习方式更灵活。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德育意识,善于挖掘资源的课程价值,发挥资源的育人作用。
  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和实施时,可以更加开放和自主,既可以根据社会资源设计课程和活动主题,也可以根据课程和活动主题的需要选择确定社会资源和活动场所,实现课程主题和社会资源的统一。
  (一)延展德育时间因时制宜
  教育没有课程的壁垒,育人没有时间的限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处处是课程,时时是教育。
  例如,同样是农业探究课程,由于农业的生产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学生来我校的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所面对的农作物不同,即使是同一农作物也是不同的生长阶段。如果用同样的课程面对不同的学生,就像同样尺寸的衣服给不同身材的学生穿,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在课程上就进行了区分,设计“链式课程”,不同时间的同学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如农业探究课程——黄瓜的生长,开始来的学生进行黄瓜种植前的土壤测定,接下来的学生进行翻土和做畦,再接下来的学生进行黄瓜的穴盘育种,再接下来的学生进行黄瓜的移栽定植,再接下来的学生进行黄瓜的管理: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等,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主题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活动中进行不同的品质养成。如,土壤测定中的科学精神,翻土中的劳动锻炼,生长期的观察记录,对比实验中的数据分析等。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整个过程从黄瓜田的土壤测定、到翻土做畦、到育种发芽、到移栽定植、到开花结果以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不同时期来的学生负责不同阶段的管理,就像接力棒一样,这样所有学生就共同构成了黄瓜生长的全过程,并且都可以观察到整个生长过程中每个阶段实践活动的情况,这就为学生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活动的教育指向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渗透德育等,只有这些问题考虑到了,综合实践活动才更有教育性。所以,活动前的价值指向对教师来讲是活动开展前的首要问题。有了好的设计,才能有好的教育形式。教师勤思考,学生才能有更多收获,活动才能有更多的教育意义。
  (二)开发德育资源因地制宜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国防资源、科技资源等社会资源纳入到学生的学习领域中去,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上学校要努力发现家门口的资源,善于发现家门口资源的育人价值,善于挖掘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家门口的资源,深刻理解自己生活的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许多学生对家门口的资源“看”多了,错误地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更没什么要学习的。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活动的确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也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开发周边资源的课程时就需要注重挖掘这些资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注重与学科知识的对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努力实现实践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无缝对接。这样活动才能成为学习活动,而不单纯是看的活动。如龙洞山的地质地貌是什么?这种地貌有什么特点?太湖石的地质特点和文化,暴士昭与廉洁文化等。带着问题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仅仅用眼睛看,更要动脑思考,这样,这些资源点就真正成为了学生學习的大课堂,而不只是学生旅游的景点。
  再如,学校的课程资源点——穹窿山,是《孙子兵法》的诞生地,被誉为“天下第一智慧山”。引导学生到穹窿山研学,那么研学什么?只是看看孙武的雕塑和毛草房吗?当然不是。研学前就要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确立与孙武相关的研学主题,如“孙武小故事”“孙子兵法与战争”“孙武的时代”等,并根据不同研学主题编制研学单。同时,对主题进行分类,如兵法类、历史类、文化类等。这样实践活动就有了任务、有了导向、有了目的、有了问题、有了教育意义。   老师对活动的教育内容考虑的周全,学生的活动才更有教育性,同学们的活动参与和体验才更有价值,才能发挥活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活动的教育化目的。
  (三)差异德育内容因生制宜
  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在课程内容和实施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差异化条件,努力做到差异化设计、差异化教学。
  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农业实践体验学习的“新生农场”,在农业探究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根据不同地域(城乡)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特点对农业探究课程进行了差异化和梯度化设计:小学生学农,初中生识农,高中生研农。针对小学生,学校设计了较为简单的农业实践活动,如锄草、做畦、穴盘育苗、移栽定植等活动。对初中生则设计了土壤测定与分析,果树、蔬菜的嫁接,水培等实践活动。对高中生则设计了农作物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
  三、注重德育指向,落实德育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追求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所以作为教学活动,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活动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德育目标,多问自己一些活动的德育追求,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希望学生体认什么价值,感悟什么道理,培养什么品质和能力,指向哪些素养,学生能够自我生成什么样的经验,获得什么样的收获等。这样,再开展教学活动时就有了方向和目的。
  德育目标的确立可以根据不同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学生们用KEVA积木動手搭建桥梁、高塔、房屋等建筑形式,从中感受严谨、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锄草、翻土、做畦、育苗等农业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通过玫瑰精油的提取实践活动,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
  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目标和育人指向不是空洞的教育追求,要能够落地,要具体,要有载体,要能够外显,想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那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关键能力有哪些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关键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方式,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四、注重活动导向,内化德育体验
  (一)课程导向,自主体验
  课程是综合实践的育人载体,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实施形式,这也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重要区别。但综合实践的活动是教学活动,要有育人指向。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考虑活动的德育目标指向,不能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德育重要的不是认知,而是唤醒。德育的目标也不是让学生认识或记住几个德育概念,而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育情感,而唤醒最好的方法和路径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过程,达到情感触动的目的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只有“真”参与、“真”体验,才能有“真”触动、“真”感受,才能算是真德育。所以,在综合实践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活动的德育指向和教育追求,注重活动的“课程性”。
  (二)过程导向,自主生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主题和形式与学生的关系,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形式,创设合适的活动情景,努力引导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活动,自然地生成自我经验,完成活动主题和内容,真正实现实践育人。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其中,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但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躲在自己房间里学习,而是在与人交往中自然习得。团队是学习合作的温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与能力,只靠说教是绝对不行的,要让学生在集体和团队中,在与人的交往中自然地养成。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展的击鼓颠球、动力绳圈、消防总动员之密室逃生等课程,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就能够自主感受到团队的合作。
  再比如学校开设的《创意纸模》课程,通过小组设计、制作、展示、分享等活动,学生在设计中能够感受到创意无处不在,在制作中就知晓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活动中就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这些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说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感受到。所以,过程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是实现真德育的重要路径。
  再如,全社会都在关注环境保护,提倡低碳生活。让学生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环保,摘抄并背诵环保概念,那效果肯定可想而知。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展了“垃圾去哪儿了”考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去自己看、自己问、自己调查、自己分析,这样的教育活动要比坐在课堂里“听”环保效果好得多。
  (三)评价导向,自主内化
  活动评价要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因此,评价中要更多关注学生活动过程及表现,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活动。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表现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表现的亮点,及时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正能量的发挥。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综合实践“四基”评价:基于数据、基于证据、基于案例、基于表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评价,教师要有整体评价、多元评价的“大评价观”,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成绩、不看问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现象,辨证看待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德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教育追求,综合实践课程在活动设计和教学组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育人指向,考虑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向,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将德育融于活动体验之中,发挥综合实践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从而实现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他文献
摘 要:三级幸福课程建设包括幸福课堂模式、幸福校本课程、幸福拓展课程三个范畴。学校富有科学特色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喜欢上学、喜欢上课。幸福课程设置可以从构建幸福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建设兴趣拓展课程,奠基多彩幸福人生三方面入手,旨在努力培养健康阳光、全面发展的人,并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反思团队是当一些人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时,通过聆听其他团队成员对自身体验的表达、分享,而产生新的想法和感受的团队组织。反思团队的成员在平等、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探寻的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与困惑的途径。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反思团队的运行方式,用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见的心理困惑,并及时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内在优势,找到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  关键词:反思团队;心理课堂;学生心理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通过游行请愿、罢课、街头演讲、抵制日货等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互联网手段,更加趋于理性和个性多样。学生爱国主义的表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青年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规范与引导,使其学会正确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五四时期;当代青年学生;爱国
期刊
摘 要: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的一种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其能为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物质依据。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对实物资料的收集对象、实物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实物分析机制的阐释,可以为教师教学状况的分析提供物质依据,并能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教师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实物分析法;教育研究;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升学过渡期的顺利转型对每个学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针对小初衔接期的学生转型,学校可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开展梯次家长会、建立家长驻校制度、组织家长沙龙、举办家长论坛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并建立与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使其深入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加快家校共育的步伐。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升学衔接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最大合力。  关键词:升学衔接;家校合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对提升中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创新创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的创新研究,将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教育改革,打造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6-0032-03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
期刊
摘 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保障教师发展质量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化发展存在动机功利化、懒怠性问题,教师对各类培训与发展活动的满意度不高,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具有差异性,中小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不同。据此,应从增强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水平和科学性的高度,改进中小学
期刊
摘 要:石家庄市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始于2013年,至今已进行了三期。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石家庄市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已由探索摸索逐步规范科学,其广泛性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课题研究质量也不断提高,对有效提高广大教师科研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师;科研;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6-0038-04  一、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
期刊
摘 要: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信息化的素质教育目标,为了走出新的发展局面,学校引入了新型“云教学”的教学手段;并注重从学习环境的净化、操作技能的培训、使用过程的考核、教学效果的诊断四个层面,进行教育新生态的构建。对学生的调查显示:“云教学”在实践中能够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云教学”的实践作用因年级、学科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学生喜欢“云教学”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云
期刊
摘 要: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离不开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教育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优秀的教师总是从新教师的角色转变而来。因此,一位新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职业素养的提升,如何从入门走向优秀,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未来。在教育历史上,孔子作为“万世师表”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思想,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吸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