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不外乎“虚伪、自私、冷酷”。这不能说不对,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这几个词可以用来描述许多文学人物,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学特质远未能以之涵盖。下面,作者尝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复杂内涵。
根据教材中课后作业的提示,我们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入手。周朴园保留旧家具、旧的生活习惯、旧雨衣、旧衬衫,常独自一人长久凝视照片等举动,说明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怀念侍萍,可见他当时的人生充满了无奈与不如意,只好以怀旧来补偿内在生命的寂寥。周朴园年青时也受过现代文明的影响,冲破阶级束缚与侍萍同居,并育二子,但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地迈出这一步,又退回了封建营垒,抛弃了待萍,也背叛了自己,日后郁郁寡欢,其生活方式近乎自虐。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性格中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这一形象的审美超越意义——人性的软弱以及环境对人的制约,封建逆子的历史负荷也就凸现出来了。周朴园由一个离经叛道的“逆子”蜕变成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展示了封建文化对软弱人性的扭曲,周朴园本人的悲剧意味也是浓重的。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朴园是封建意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他的性格特征是软弱、自私、冷酷。这里“软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的“软弱”让他本人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而周朴园对读者激起的审美情感不仅有憎恨,也有同情,因为他的人生是一幕可怕的封建文化对一个曾经美好的生命的摧毁与扭曲的悲剧。这样,就不会对周朴园进行简单贬斥,而更能深入形象的复杂内心,体味其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内涵。
以往的分析是无效的,因为其过程是这样的:先看到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家长”、“资本家”,在情感上就有了定性评价,再根据其言语、行动,如害怕揭穿真相、真相被揭穿后的凶狠、对工人的镇压等等,就简单地把其性格特征定为虚伪、自私、冷酷。这个过程严格地说就没有“分析”,这根本不是文学的鉴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把复杂的艺术问题简单化、机械化,对艺术美无动于衷,变得不会鉴赏,不能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矛盾,尽量排除机械反映和分析惰性的干扰。尊重作品本身,探究“这一个”人物所具有的而他人不具备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生命的性格特征。如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他提供给我们的矛盾就是:他身为封建家长、资本家,却为何对一个贫苦女人念念不忘,而真正相见时为何又是另一种姿态和嘴脸。找到了矛盾,再回到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寻求一个合理的阐释,从而发掘出“他”与其他“封建家长”、“资本家”之间的差异来,才能分析出“他”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一性格所具有的深厚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文化意蕴。
(吕盈盈,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根据教材中课后作业的提示,我们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入手。周朴园保留旧家具、旧的生活习惯、旧雨衣、旧衬衫,常独自一人长久凝视照片等举动,说明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怀念侍萍,可见他当时的人生充满了无奈与不如意,只好以怀旧来补偿内在生命的寂寥。周朴园年青时也受过现代文明的影响,冲破阶级束缚与侍萍同居,并育二子,但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地迈出这一步,又退回了封建营垒,抛弃了待萍,也背叛了自己,日后郁郁寡欢,其生活方式近乎自虐。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性格中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这一形象的审美超越意义——人性的软弱以及环境对人的制约,封建逆子的历史负荷也就凸现出来了。周朴园由一个离经叛道的“逆子”蜕变成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展示了封建文化对软弱人性的扭曲,周朴园本人的悲剧意味也是浓重的。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朴园是封建意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他的性格特征是软弱、自私、冷酷。这里“软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的“软弱”让他本人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而周朴园对读者激起的审美情感不仅有憎恨,也有同情,因为他的人生是一幕可怕的封建文化对一个曾经美好的生命的摧毁与扭曲的悲剧。这样,就不会对周朴园进行简单贬斥,而更能深入形象的复杂内心,体味其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内涵。
以往的分析是无效的,因为其过程是这样的:先看到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家长”、“资本家”,在情感上就有了定性评价,再根据其言语、行动,如害怕揭穿真相、真相被揭穿后的凶狠、对工人的镇压等等,就简单地把其性格特征定为虚伪、自私、冷酷。这个过程严格地说就没有“分析”,这根本不是文学的鉴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把复杂的艺术问题简单化、机械化,对艺术美无动于衷,变得不会鉴赏,不能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矛盾,尽量排除机械反映和分析惰性的干扰。尊重作品本身,探究“这一个”人物所具有的而他人不具备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生命的性格特征。如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他提供给我们的矛盾就是:他身为封建家长、资本家,却为何对一个贫苦女人念念不忘,而真正相见时为何又是另一种姿态和嘴脸。找到了矛盾,再回到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寻求一个合理的阐释,从而发掘出“他”与其他“封建家长”、“资本家”之间的差异来,才能分析出“他”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一性格所具有的深厚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文化意蕴。
(吕盈盈,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