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99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 年份:1996
经学“本”“说”辨马育良关键词:经学,经说,古文,今文汉世经学分野应包含文本古今之别和经说古今之别二义,这一点早为东汉荀悦所揭.橥。苟氏《申鉴·时事篇》云:“仲尼作经,本一...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1994
论曹操对秦汉大一统思想文化模式的突破马育良曹操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对秦汉帝国大一统文化模式的某些突破。秦汉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大一统帝国样式。自秦...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7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马育良依缘人情而制礼文,是荀子对情礼关系的一个基本判定。它同其礼以“矫性”说一样,旨在论证古代礼乐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这一认识比较准确...
[期刊论文] 作者:柯权清, 来源:跨世纪 年份:2009
【摘要】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
[期刊论文] 作者:耿甜甜,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年份:2020
关于此点,马育良先生曾引梁启超先生之言为鉴,笔者深以为然。其言曰:“辨...
[期刊论文] 作者:柯权清,, 来源:跨世纪(学术版) 年份:2009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 年份:2001
情或情感要素在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郭店楚简先儒文本的发现,于这一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和活力."情”、性情观念是如何进入先儒的伦...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性情论话题,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既不断地发展深化,而又长期地变动不居。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性情论,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如礼乐、人性...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战国晚期,楚国政治家春申君黄歇初封淮北十二县时,开始营建寿春城。在春申君的影响下,楚国最终迁都寿春,寿春因此成为晚楚文化的中心。春申君改封吴地期间,又在今无锡、苏州...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08
西汉六安国的出现,同汉初皖西境内淮南国、衡山国屡出变故直接相关。六安国首位国王刘庆,出身于一个显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六安国因刘寄、刘庆家族显要,同武帝关系亲近,以......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3
贾谊对秦暴政的批判,向为人们所注目,但他对秦与汉初“乱政”的抨击,却常常被忽视,或者是将上述两种批判归而为一。这导致了对贾谊礼治政治思想的不能深入理解。一尽管对“...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05
简帛文献的大批出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为真正“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学术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进一步丰富...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9
在戴震关于性情话题的思考中,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在探讨“情”的问题时,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认为必须以......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伦理学研究 年份:2005
郭店战国简书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的思想内容与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六安双墩汉墓基本具备西汉诸侯王陵的特征,但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不宜取铜壶"共府"铭文为核心证据,因为环绕双墩墓"共府"铭文的证据链基本上并不指向刘庆。事实上,"六安飤丞"...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1
【正】 不少论者从多方面论证了唐中后期的危机,诸如宦官专权、朋党斗争、藩镇割据,等等,就王朝统治而言,这些情况确实是困扰统治者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觉得,它们尚属于...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 年份:2003
“兴”是先秦两汉儒门《诗》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孔子时代用《诗》风气的盛行 ,以及两汉经学昌明时代对于通经致用的追求 ,决定了“兴”之本义初乃用《诗》之法。但是伴随上述...
[期刊论文] 作者:马育良,,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淠河是六安市境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是皖西人民的母亲河。淠河沿岸盛产绿茶、大麻。多部六安州、县志都写到:本州商旅贩运之货,有粟米、竹木与茶等,以荼最为著名。史籍中则唐代已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