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17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93
利用1套从小麦纯系和黑麦自交系培育出的1R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研究了1RS上的抗叶锈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R二体附加系和纯合1RS/1BL易位系高抗小麦叶锈病;...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西藏农业科技 年份:1991
通过对小麦-黑麦的特殊染色体代换和附加系的研究,证明利用外源基因和小麦遗传背景之间的遗传相互作用创造小麦品种新类型的可能性。育成了一个新的1RS/1BL易位系,它具有比其...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95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1
使用小麦纯系尤比拉和黑麦自交系 L155杂交,F_1用0.1%的秋水仙精溶液处理,再用小麦亲本同交,得到 B_2F_1及其自交后代 B_2F_2群体。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从 B_2F_1和...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0
单体附加在小麦细胞中的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高频率地断裂,破碎和丢失。它们同时引起小麦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断裂的黑麦和小麦染色体,以较高频率重新融合形成罗伯...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0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省的泪科生产向何处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和在农业中的地位,指出: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是我省今......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近二十年来,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北方麦区,主要原因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和北方麦区相...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作物学报 年份:1983
用两个小麦杂交组合的 P_(1)、P_(2)、F_(1)、F_(2)、B_(1)、B_(2)和 F_37个世代,用世代均数分析研究了小麦的剑叶面积,第二叶及第三叶面积,单穗粒重和谷叶比的遗传,用加权最...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 来源:遗传 年份:1979
引言 近代作物育种学从群体光能利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作物的各个性状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生理作用,考虑有关性状的改良问题,从而引进了“生理育种”的新概念。在这个观点指导...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建民,任正隆, 来源:作物学报 年份:1996
以GiemsaC-带技术研究了西藏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中国春的异染色质分化。它们之间的带型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出现了C-带多生,多生主要表现在A、B组染色体和分布于染色体臂的中部及端部,以中......
[期刊论文] 作者:谭飞泉,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9
四川盆地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但近30年来,其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一直在6750kg/hm^2左右徘徊,育成在正常年景产量能稳定达到7500kg/hm^2小麦品种一直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期刊论文] 作者:谭飞泉,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9
本研究于2005~200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弱春性小麦高产品种“川农23”、“川农19”和品系“J210”进行了提前播种与正常播期下小麦生育特点和产量比较研究,旨在为四川盆地弱...
[期刊论文] 作者:任正隆,Lelle.,T,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91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
[期刊论文] 作者:傅体华,任正隆,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99
利用普通小麦与6x小簇麦杂交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的过程中,发现由小麦品系J-11为亲本的杂种F1花粉具有高可育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是由小麦品系J-11核基因组上所携带的基因与簇毛麦染色......
[期刊论文] 作者:谭飞泉,任正隆,,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2009
为给盆西平原麦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气候生态依据,深入分析了该区小麦生育期旬平均温度、旬降雨量和旬日照时数。结果表明,该区光、热、水...
[期刊论文] 作者:谭飞泉,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3
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小麦新品种"川农18"在高产栽培中,产量潜力比川麦28更高,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的有效穗突破了四川现有品种的上限,致使生物产量较高.川农18单位面积...
[期刊论文] 作者:傅体华,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8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
[期刊论文] 作者:傅体华,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1
利用“单株植物C-带技术”,对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和回交BC1 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簇...
[期刊论文] 作者:傅体华,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1
簇毛麦是一个对小麦改良有较大利用价值的近缘物种,它能够与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杂交,在其后代中可获得含有簇毛麦有利基因的个体.因而就需要从染色体水平进行仔细的鉴定.本试...
[期刊论文] 作者:傅体华,任正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8
用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进行交杂,获得杂种F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F1继承了双亲抗白粉病、条锈病的特性;减数分裂时期单价体明显偏多于理论值,在末期Ⅱ中存在大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