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0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 年份:2004
“情教观”是晚明作家冯梦龙在其辑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情史》序言中提出的观点。此观点作为拯救世风的方式,既带有晚明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份:2007
作为"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至情"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情"、"理"观和"知"先于"行"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
[学位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 年份:2011
本论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进路,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在探讨中,力求从当前认知中的“空白”或“不足”处入手,既注意从宏观层面把握小...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3
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本质特征,不论属性生成,还是内涵变迁,均与中国古代史传存在密切渊源联系。小说与史,“不尽同而可相通”,史之叙事基于“神道设教”目的对奇闻异事的采撷......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2011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是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小说作为“外乘”,与“史”存在着内在精神上的同质性与文化谱系上的相似性,那么至唐代“有意为......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1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利、”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4
在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中,经史传统发生了重要作用。经史传统对小说“史补”地位的界定、“博弈”功能的认同,既保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怪神”书写的绵延不绝,又促使其书写一......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史补"作为中国古代小说重要观念之一,其生成主要源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功能的界定。此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此后,便成为小说创作与批评自觉意识。在"史补"中,出现了三种向度...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7
“史”尊“说”卑作为集体无意识,规引着中国古人的小说创作与批评活动,并由此形成小说创作中的“史补”目的。“史”采“小说”的激励、以“事”寓“义”的启发,使得小说“...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2003
作为元代曲坛上影响深远的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既呈现出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总体来讲,关汉卿杂剧较为密切地...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并评辑刊行,既与冯梦龙对宋明以来"情"、"理"关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其"无情化有,私情化公"...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份:2006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09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筒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04
作为晚明时期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选择以"情"立教,与冯梦龙"六经皆以情教"的经典追源密切相关。这一"追源"以正本清源的方式,上溯"六经",追寻被后世遮蔽的"...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唐前小说虽取得志怪、志人、博物的兴盛,但由于脱离史传未久,无论作品生成、行文笔法,还是创作观念,都体现出明显的"补史"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
[期刊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11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
[学位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情教观"是晚明作家冯梦龙在其辑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情史》序言中提出的观点.此观点作为拯救世风的方式,既带有晚明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
[会议论文] 作者:何悦玲, 来源: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补”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意识之一。其中既有“为史补情”的目的,又有“为情补史”的动机。二者所“补”,既源自于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清醒认知,复来自对“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