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657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80
氨苯砜(DDS)耐药菌株的广泛发生是目前治疗上的重大问题。为了不致使这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目前普遍认为,所有新瘤型病人治疗的开始阶段均应联合应用抗麻风药物。较理想的方案...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80
作者以常用的鼠足垫模式对链霉素的抗麻风杆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最低有效剂量为50~100毫克/公斤体重。每周一次、每周2次和每周3次给药对结果并无明显影响。按比例杀菌试...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76
自从1960年Shepard报告小白鼠足垫繁殖麻风杆菌成功以来,麻风病化疗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鼠足垫繁殖麻风杆菌这一实验工具为鉴定药物疗效和筛选新的抗麻风药物提供了可靠的方...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80
按比例杀菌试验证明,小白鼠喂以含0.1%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的食物45天,接种的麻风杆菌98.6%可被杀死,此比例仅逊于利福平。本文报告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间歇治疗和最低...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78
麻风杆菌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以往多认为从人体排出后迅速死亡。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亦认为主要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由于麻风杆菌不能培养,故没有实验方法能复制其天然过...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79
对45例病人69条神经(肘部尺神经49,膝部腓总神经9,腕部正中神经7,踝部胫后神经4)作了选择性外科减压术。手术包括两部分,即神经外减压和内侧纵行神经外膜切除。作者介绍上肘...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77
基本的考虑 1.神经受累的部位神经受累主要在两个部位,各型麻风都是一样的。皮肤:差不多每例麻风病人镜下均见皮肤的神经受累,仔细的感觉检查通常均可见某些功能减退。皮损...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 来源: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78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综述,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自从1960年Shepard报告小白鼠足垫繁殖麻风杆菌成功以来,麻风病化疗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鼠足垫繁殖麻风杆菌这一实验工具为鉴定药物疗效和筛选新的抗麻风药物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与此同时,砜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亦有一定的进展,因而目前已有可能把麻风病的化疗建......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清,凌绍贤,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1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许德清,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4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钟幸福, 来源:新医学 年份:198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预后关系极大。免疫检测手段的进步无疑是诊断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充分认识SLE的早期损害,提高对其警惕性,及时做各项免疫学...
[期刊论文] 作者:毛越华,凌绍贤, 来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年份:1996
例1,女,16岁,因面部红斑2年余,加重伴发热7天,尿潴留4天入院。患者2年前因关节疼痛,面部红斑伴发热入我科,查LE细胞(+)、抗DNA结合抗体47%结合率、ANA1/80(+),确诊为SLE...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朱晓浚, 来源:新医学 年份:199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消化道损害表现为急腹症,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告3例。病例报告例1:女,39岁。因发热、关节痛2周于1974Gastrointestinal lesions of systemic lupus...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许怀麟,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4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是一种以角化紊乱为特征的手部皮炎。目前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基于先前口服小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为了进一步观察,故试用长效制剂去炎舒松(意大利LisaPhar-ma厂出品)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治f疗前均做真菌镜检,排除手癣。......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许德清,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89
患者女,28岁.1984年底因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关节痛、双下肢浮肿,检查ANA,血清抗ds-DNA抗体结合率明显升高,血清补体低下,尿常规异常等被确诊为“SLE”....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摘,编辑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7
本文是对一年前进行的鼻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综合研究的继续。14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活动性瘤型麻风病人,经一年监督下规则的氨苯砜治疗(维持量每周300毫克)后,进行了鼻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共取材32份,其中鼻甲20份,鼻中隔12份。......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摘,编辑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现已公认,砜类药物普遍使用后,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发生率显著增加。许多瘤型病例在有效治疗开始后迟早会出现ENL。目前有两个理论解释这个现象。一是认为二者是间接的关系。有效化疗后麻风杆菌逐渐死亡,继而死菌崩解之产物进入血流或组织,即引起ENL。这理论......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摘,编辑组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瘤型麻风化疗上有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砜类药治疗的近期疗效是令人鼓舞的,但远期疗效则令人很不满意;二是虽然形态指数在治疗初期即迅速下降,约在治疗4个半月后即降到基础线水平,或治疗约3个月后取材接种鼠足垫即无繁殖,但即使治疗多年后仍可出现伴随临床复发的......
[期刊论文] 作者:凌绍贤,许怀粦,许德清,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5
皮肌炎的某些少见初发表现凌绍贤,许怀粦,许德清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510120)皮肌炎的初发症状绝大多数表现为皮疹或肌炎。如表现典型,诊断一般不困难。然而少数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