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386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9
牟宗三在20世纪后期以一人之力翻译完康德"三大批判"之后,又以耄耋之年深入地研究康德"第三批判",并撰写长篇商榷文章,成为当代独一无二的"第三批判"研究专家。牟氏认为康德...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9
康德先验哲学的最大秘密是"现象—物自身"二重关联结构中的物自身。这在第三批判导论中又称为"超感性基体",它是自然界与人界背后之隐秘物。康德在自然天体史理论的大视野中,...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林衡勋20多年来主要精力是用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上。他的第一个成果,是1993年《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出版。这是不平凡的开端,是系统地研究中国艺术意境的开创性著作,此...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91
【正】 一、探索文论的新形态中国古典文论是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它又带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就其表达方面而言,是一种直观形态,就其内容方面而言,则是描述式,而非思辨式的...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9
中国当代新美学的建立,须以开拓新哲学为总前导。新的美学趋向必将是对美的形而上学和审美经验分析的一种历史性的扬弃,由此构成美学发展历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环节。...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6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只有一、二“批判”具有哲学传统的“经典性”和理性功能的“自明性”,“第三批判”虽然亦是天才哲人的伟大创造,但缺乏一、二“批判”那种显明而庄严...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1
亚里士多德之四因说,是西方文化定型之真正起点。在四因说中,以物因、动因较易理解,本因与极因最难把握,尤其是本因。本因不等同于形式因。追求原因的学问,是西方文化之大智...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06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通观《康德书信百封》,并参证于康德三大批判.见出先验哲学体系的巨大理论贡献:在“经验论一理性论”二项对立中,推出超越的新平台“先天综合判断”及其如何可能,这是先验哲学体系......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康德一生的伟大事业,是进入"批判"期之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巨著(1781年完成第一批判,1788年完成第二批判,1790年完成第三批判)....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1994
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劳承万刚过而立之年,潘知常便向中国美学界抛出了三本硬实实的著作:《美的冲突》、《众妙之门》、《生命美学》(河南人民......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8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上海文化 年份:2016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在国家命运与传统文化两大方面同时遇上了生死存亡之双重危机,面对此灾难,崛起了应对时势的极为壮观的大师群。最令人注目者是大师群在少壮年龄...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04
西方人称中国是历史家的天堂。人们公认,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是一种伟大的道德人格理念,它绝不会低于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理念"。究其根源,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就是历史客观世...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丰富体系,它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其间错纵地交织着:深刻而玄妙的哲人学说;严肃而豁达、执著而超脱的人生态度:渊博而多向的学科知......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3
中国的"诗性智慧"不仅表现于诗的现象世界中,而且还直接表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和深层结构中.中国境界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并不在哲学学说中,而是在艺术--审美学说中.大凡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高教探索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5
近读季羡林的“辑萃”本《中国精神·中国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以下引文皆出于此书),很有点感想,尤其是他提出了三个大问题,让时代与后辈难以回答。其一,现当代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劳承万,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本文是作者根据新著《审美中介论》(62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出版)的一章改写的,从中介理论出发,对审美外观(形式)作了探讨:美所涉及的不是事物内部的实在(实体),而是事物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