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芸子相关论文
《新中国文艺丛刊》 老作家李辉英先生的书话集《三言两语》中,收有《从翻版书上看到的》一文,谈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香港的市......
据明代祝允明《猥淡》记载,大约形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6)的南戏,发展到明初,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衍变而出现了余姚腔、海......
梅兰芳研究的历史断层──国剧学会弘扬京剧理性思考与业绩王清辉北平国剧学会,是梅兰芳、余叔岩1931年倡议成立的学术团体。他们在《国......
“PekingOpera”复议刘桐自95年《中国京剧》开展有关京剧英译的讨论以来,为京剧事业的振兴、推向世界,厉兵秣马,从此艺术论坛又新增一株奇葩。尽管......
由宁南屏创办的《北京画报》,1926年10月1日初试啼声。其以“提倡保存北京固有的文明,反对破坏北京一切的文物”为口号,文图结合,......
青阳腔产生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问皖南的池州与徽州地区,滚调是青阳腔最负盛名的标识,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以致这种声腔“几遍天下”(王......
2012年的壬辰龙年元宵节过后不久,惊悉武建伦老先生仙逝,悲痛欲绝。回想起和老先生相处的无数岁月,那是些多么愉快的时刻,每次的交......
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梅兰芳(1894-1961)先生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剧院(49th Street Theater)作访美首场演出,剧目为《汾河湾》。......
数十年前,王国维先生曾撰《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六唐尺摹本跋》,对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拨镂牙尺等唐物加以考述,称其“刻镂傅色,工丽......
宋代人七夕节的玩物是小小的泥孩儿。或在水中飘着,或供奉着,或把玩着。工艺颇讲究,来历更是不凡……《文物天地》今年第六期首页......
傅惜华(1907—1970),北京人,满族。又名傅宝泉,笔名碧蕖、浮槎、仲涵、曲厂、曲庵、寒山等,室名碧蕖馆。是我国著名的戏曲、曲艺......
五四运动以后 ,对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 ,许多学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逐渐开始对存世的俗文学资料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
作为戏曲史上的一个声腔,青阳腔的存在和曾经繁兴一时,早巳得到了傅芸子、叶德均、钱南扬等戏曲史家的肯定和认同;1993年,由中国艺......
明前期民间戏剧是指明初洪武到隆庆两百多年间,由民间艺人或民间文人创作,由民间流动班社搬演,供下层民众观看的戏剧样式。它基于......
中日文化交流日久,典籍流布为直接载体,经史子集,概莫能外。而此间,戏曲文献则愈加专门。众多典籍跨洋渡海之后,便杳然不知所踪。......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九年,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由前一时期的编目、考订、辑佚、绍介准备阶段向着正名、探源以及跨学科探索的高层次进展......
(一) 《兰陵王》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假面舞乐,它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唐以后逐渐湮没。但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如今仍完好......
20世纪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祖为王国维、吴梅,然而,“董康对于戏曲研究的贡献,实不在王、吴之下”。《诵芬室丛刊》和《曲海总目......
傅芸子1939年在日本发现的七种戏曲文献是:《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音》《乐府南音》《玄雪谱》《大明春》,......
<正>傅芸子(1905—1948),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珍。幼年家贫,刻苦自学。精研戏曲、传奇小说、北京掌故。曾在邵飘萍、汤修慧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