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外交相关论文
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恶化与改善"的循环,历史与领土问题是其直接原因,而日本的认知逻辑与国内舆论演变则是其背后的深层......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1933年1月-1936年6月,胡汉民在广州创办了《三民主义月刊》,公开针砭时政。其中有关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论文十......
俄罗斯外交重心从向西方倾斜转变为东西并重,本文分析了这种调整的动因,以及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和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简要指出其特点......
顾维钧(1888-1985)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亲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顾维钧在九......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其一生参与了中国众多的外交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为使国民政府掌握外交主动权,揭露......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一直希望各友好国家不予承认,对有着重要政治、军事及经济联系的德国,更是抱有期待,甚至不惜作"依德......
1932年长城抗战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设置了“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直到1935年“何梅协定”后撤销。“政整会”的委员长......
晚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又不能从根本上改革,因此在外交上只能采取宁可妥协让步也要维持和局的方针。面对列强侵凌心内先自怯......
进入21世纪之后,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走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考.最近有一些学者针对国内民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提出了对日外交的“......
面对日本不断加紧的侵华步伐,蒋汪合作局面开始形成。汪出任行政院长后,在他对日交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外......
“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带有浓厚的心理战色彩。其主要策略包括晓以利害,理性劝止;宣示决心,武力慑......
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应当是既符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又有利于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中国的对日战略也应该是对中日两国相关的......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1933年1月-1936年6月,胡汉民在广州创办了《三民主义月刊》,公开针砭时政。其中有关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论文十......
中国和日本有着文化渊源的共通性。对日外交,中国人应该有一些美国人不具备的优势。这一点在1972年9月的中日建交谈判中表现得淋漓......
蒋介石在思想意识上是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1927年4月,蒋率先武力"清党",实行残酷的武装镇压和血腥大屠杀,对共产党人决无半点......
黄郛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后留学日本结识蒋介石,并与其结为盟兄弟,关系非比寻常。20世纪2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的蒋介石曾多次邀请黄郛......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开始积极推行有利其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一努力在多个方面同时展开,不仅体硬雇意识形态的构建,而且表现在同......
【正】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明显重视对日外交。近年来,戈尔巴乔夫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日频频发动外交攻势,欲松动......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
《独立评论》创办于 1932年 5月,停刊于1937年 7月。九一八事变后,对日外交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胡适等受过欧美教育的职业知识分子,为推进中国现......
巴黎和会的怒火1919年5月1日,北京《中国时报》刊出中国外交代表团向国内的报告,陈述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原因。上海英文报纸《大......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趁慈禧六十大寿,后起的日本国挑战亚洲第一海军——清朝海军一击即中;趁袁世凯与革命党鏖战正酣,逼迫精熟对日外......
本文梳理分析了1945年至1978年中日关系的演进和新中国对日政策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探讨的问题是:第一,战后中日关系的"真空"期与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宣言.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于6月、7月两次上庐山,与国民......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坚持把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辩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
黄郛(1880—1936年),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出任沪军都督陈其美麾下参谋长,并与蒋介石、陈其美在上......
摘要:中日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活动的重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断走向资本主义,但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将......
【正】 1932年3月,蒋介石拉拢汪精卫进入南京政府,由此开始了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在论及这一时期的蒋汪关系,特别是双方在对......
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率先将中日两国政治、历史认识、外交方面的分歧扩大到经贸领域,使两国关系猛烈“降温”,并希望用“经济牌”动摇......
本文以辽宁省档案馆以及张学良相关文献、口述资料等为线索,从当时东北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考察和考证,试图论述1928年后张学良在主......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主张:以妥协换取和平,赢得建设的时间;那种无视国力贫弱、军备窳劣的现实,不顾一切地要求全面抗战是不明智的,也是危险......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
新中国对日外交的主线是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的"合作共赢"。新中国对日外交......
1928年张学良作为东北最高负责人,在处理"皇姑屯事件"与"中村事件"中,遵循"力避冲突"的主要原则,斗智斗勇地与日周旋,成功地化解了......
"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带有浓厚的心理战色彩。其主要策略包括晓以利害,理性劝止;宣示决心,武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对日外交体现了坚持原则、灵活调整、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特点,中日关系的发展亦可概括为艰难曲折、波澜......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
战后苏联在重整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体制的过程中,把中日关系纳入了反美的冷战政治战略;在这种实用主义战略下,斯大林干涉日共内......
<正>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