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方法的GPU/CPU平台移植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L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随着地球物理对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不断提升,集群系统节点规模不断提高,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提高系统总体性能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准确获取地震的震源参数是地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本文实现了混合的GPU/CPU版本的CAP算法。基本原理是在GPU平台上,将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离散后,保存在GPU的Global Memory中。在最小值索引的过程中,针对大规模计算量的情况下的并行高维搜索算法。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同震位移计算中的地球层状构造的影响。利用Okada的均质半无限空间模型的计算公式和汪荣江的分层半无限空间的计算理论((PSGRN/PSCMP)分别计算不同模型下的同震位移并比较之,从而观察层状构造对计算同震位移的影响。最后作为实际震例,本文还研究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在使用不同位错理论后产生的误差,此次地震是日本自有观测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是最严重的,加上其引发的火灾和
本文是在Matlab环境下,通过构造SVM,建立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序列类型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分类的预测尝试。
本文采用多台法,利用震中周围数字地震观测资料计算了沂沭断裂带分段平均波速比。计算结果显示,各分区波速比原始曲线随时间的波动较大,不利于分析长时间段内波速比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因此进行了5点3次的平滑处理。经近均值处理后的各分区平均波速比涨落幅度明显减小,在均值线附近波动。
本文通过波形互相关计算两次核爆的到时差,采用相对定位的方法[Wen&Long, 2010]确定了2009年核爆的位置。经过计算比较Pn/Lg, Pn/Sn和Pg/Lg振幅谱比值,发现高于2Hz的谱比值能够清晰地区分地震与核爆事件群组。采用第三峰值振幅和均方振幅的方法计算Lg波体震级,并由完全耦合的震级与当量关系式估计朝鲜核爆的当量。
本文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单台垂向记录和高阶统计量(偏斜度和峰度)方法进行了区域地震事件自动检测和震相识别探索研究,同时应用AIC方法对高阶统计量(偏斜度和峰度)方法所确定的包含地震P波在内的时间窗内记录进行自动分析,探索进一步提高P波震相初至识别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对断层内部地震成和核和断层失稳过程进行定量化描述,推导出了包括静态剪应力和正应力扰动下的Dieterich广义解,从而表明余震发生率R同作用于断层上的正应力的变化(扰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进一步讨论了Coulomb应力变化(扰动)模型在地震预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本研究分别以2004年9月28日Parkfield MW 6.0地震、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MW7.6地震为例,论述了利用有限断层模型计算烈度分布的运作过程,证明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
本文使用己知的模拟地震数据并通过波形反演震源位置,机制和时间函数作为例子检测了它们分别在两个子空间(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加时间函数)和三个子空间情况下的条件数和反演结果。结果表明三个子空间参数分离(3S)明显优于两个子空间参数分离(2S)。当反演系统(台站分布,初始模型)较好时两种情况都收敛,但3S收敛更快。当反演系统逐渐向病态方向改变时,3S仍然收敛,但2S则较快处于发散的状态。另外,参数分离方法
本文收集了华北地区断层数据、地表高程数据、波速结构数据、弹性常数以及多种流变机制参数,建立了华北地区较为精细的地壳动力学参数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地区地壳动力学三维数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今年变化特征,以及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对鄂尔多斯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扰动效应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对2011年4月6日的3.5级肥东地震和2010年9月10日4.1级荣昌地震的研究,发现CAP方法定位这两个浅震(小于7km左右)深度的精度不足,需要利用不同震中距台站上的深度震相,例如近震的sPL深度震相,远震的PP和sP深度震相,从而对CAP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做出进一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