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铝、镁合金反重力铸造最早主要用于汽车缸体、缸盖、车轮等的金属型大批量生产。目前的新发展是用于非金属型的小批量铸造,并且这一发展有日益扩大趋势,技术上创新也较多。本文介绍了反重力铸造原理及其工艺特点,并从铸造设备、液面加压控制、铸造工艺数值模拟、实际生产应用等方面概述了目前国内反重力铸造技术最新发展现状,最后对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机 构】
:
Sheny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undry 沈阳铸造研究所铝合金
【出 处】
:
2012年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镁合金反重力铸造最早主要用于汽车缸体、缸盖、车轮等的金属型大批量生产。目前的新发展是用于非金属型的小批量铸造,并且这一发展有日益扩大趋势,技术上创新也较多。本文介绍了反重力铸造原理及其工艺特点,并从铸造设备、液面加压控制、铸造工艺数值模拟、实际生产应用等方面概述了目前国内反重力铸造技术最新发展现状,最后对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其他文献
A390过共晶铝硅合金由于具有轻质、高强、高耐磨、高耐热性及较低的热膨胀性等优点,通常用来制造汽车发动机活塞、转子,斜盘等关键部件。但是A390微观组织中通常存在粗大初生硅及初生硅偏聚现象,严重降低了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改变熔体冷却速度不仅会影响初生硅大小,还会影响到初生硅的分布。通过实时采集A390合金熔体在缓冷、空冷、水淬等不同冷却条件下的冷却曲线,并对不同冷却条件下铸锭内初生硅的尺寸、分布进
采用高能球磨制备了纳米TiN/Ti复合细化剂,研究了该细化剂对工业纯铝和Al-4Cu合金铸态组织及Al-4Cu合金时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N/Ti复合细化剂对工业纯铝的铸态组织具有显著的细化效果,当加入0.2%的TiN/Ti细化剂,晶粒尺寸可细化至80 μm.对Al-4Cu合金,添加0.2%的TiN/Ti细化剂后α相平均尺寸由140μm细化至106μm.固溶处理后,在时效16h时达到峰值
采用一种分段式倾斜板通过过流冷却铸造法改善过共晶Al-Si-Fe合金微观组织.研究了不同Mn/Fe比对过流冷却铸造过共晶Al-22Si-xFe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流冷却铸造合金中Mn/Fe比为0.7时,针状Fe相基本消失,金属间化合物主要为块状和汉字状或鱼骨状α-Al15(Fe,Mn) 3Si2相;Mn/Fe比降低至0.52时,合金中同时存在粗大针状和块状Fe相;Mn/Fe比为0时,合
采用先热浸后浇注的工艺制备了HT250/ZL101A双金属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下双金属扩散界面的组织结构.研究发现,铸铁的最佳处理工艺为700℃下浸泡10 min.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扩散层的厚度和形貌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扩散层厚度最终保持在30 μm左右,这一现象与扩散层中τ5-Al8Fe2Si相对Al原子扩散的阻碍作用有关.
铌硅超高温合金的高熔点和高活性大大限制了耐火材料的选择,目前铌硅超高温合金的定向凝固多采用无坩埚的电子束悬浮区熔、光悬浮区熔或感应悬浮区熔技术。采用液态金属冷却法在氧化钇管内定向凝固了铌硅超高温合金,研究了温度、时间和合金成分对氧化钇/合金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熔体与耐火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讨论了减少合金污染的方法,从而为制备出优质的铌硅超高温合金精密成型铸件奠定基础。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以其高沉积速率,成分可控和组织致密等特点在制备航空发动机热胀涂层、新型发动机叶片和功能梯度材料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概述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及设计研制过程,介绍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近期的应用研究热点及进展。
先进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不断提高,减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800~900℃中温区可供选用的材料只有传统的高密度的镍基或钴基高温合金,密度约8~9 g/cm3.NiTi-Al合金以塑性NiTi合金为基体、以Ti2Ni、Ni2TiAl为强化相,有良好的室温韧性,在800 ~900℃有高的强度和抗氧化性能,密度小于6.3 g/cm3,比传统的镍基或钴基高温合金减重约20%.概述了该合金在成分优化设计及
金属半固态成形的本构模型,即半固态材料在成形过程中强度随温度、固相率、应变及应变速率等因素的变化关系。本文阐释了金属半固态成形本构关系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综述压铸技术在国内外半固态成形领域的现状与前景,并按照半凝固压铸→半熔融压铸→半凝固压铸的发展特点来介绍各阶段半固态压铸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同时分析、比较各自的工艺和设备特点。最终得出压铸技术在半固态成形领域应用加速普及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的结论。
镁合金经过微弧着色复合处理,可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细腻、表面无缺陷的复合膜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陶瓷层表面的多孔结构为着色膜层提供了良好的基底,着色有机层很好的嵌入到陶瓷层微孔内,极大的提高了复合膜层附着力和耐腐蚀性;微弧氧化陶瓷层与着色膜层结合为机械咬合力;着色工艺能够解决微弧氧化陶瓷层颜色单一的难题,可满足市场对镁合金外观颜色和性能的要求;通过产能匹配,镁合金微弧着色复合处理工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