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重要手段,将促进人们情感共鸣、切身实地的感受生命、形象与自由的感性教育与保持严谨状态的理性教育结合,在此基础上给予人们最大的感受力和自由度,使分裂的人性得到全面完善。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体育对人的身体层面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体育教育中的感性因素。美育作为体育教育重要的存在,在新时代具有新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学生体质呈下滑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等问题的出现,显然表明传统的以"示范-模仿-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学过程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抽离;以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的"三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呼吁美育的回归,以美育来促进学生对体育参与的热情,取代机械的模仿与练习。研究方法:第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美育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对体育与美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梳理,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研究。第二,利用逻辑分析法,厘清我国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并且归纳出在新时代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价值。第三,对比分析法,以新时代为分割点,通过对比前后体育美育在价值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探讨其新价值转向。研究结果:通过对美育与体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美育与体育本是同源,却在文明的进程中演化为两条支流。美育在体育中的内涵也发生以下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由技艺转化为礼仪。中国古代的体育美育主要体现在技艺中,如孔子的"游于艺"思想,这里的"艺"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的乐、射、御都与身体教育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转变为一种情感、礼节。第二,由尚武转化为愉心。在战争频发近代中国,强身健体"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后来毛泽东将个人锻炼与民族存亡结合起来,并强调体育的养生、愉心作用。第三,由德化转化为自由。文革结束以后,受整个社会风气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忽略,造成体育美育在这个时期处于消殆的状态。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将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美的感受,对自我的肯定、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自由的追求列入教学过程之中。研究结论: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美育体":对身体美的感知与表达。对身体美的塑造。身体美由五种基本要素组成:强壮美,肌肉与身躯的健壮程度;体态美,身体匀称程度、线条清晰程度、器官系统发展的和谐程度;体型美,身体结构类型;素质美,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协调与平衡等;风度美,风采与气度组成。对运动美的把握。运动美是在身体美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表达,也涵盖于"以美育体"之中。运动美的基本要素有技术美、战术美及风格美。第二,"以美育人":身体之美的形式升华。以美育人是在实现以美育体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对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以及精神自由的体现。只有将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将身体之美进行形式上的升华,才能塑造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增强对心灵之美、精神之美、自由之美的追求。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新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单一视角转向多元视角。由教师视角出发所传达的体育美,容易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感受与表达,所以应由教师的单一视角向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视角转变。以教师视角作为基础引导,以学生视角来升华到情感的高度,实现体育审美经验的表达。第二,由身体的形式美转向情感的自由美。一方面是由关注体育价值主要在身体美和运动美的层面转向情感体验的高度,实现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了解美、体验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最终达到自身对体育美育由内而外的感悟。另一方面指的是以体育美育所带给自我的感受力、审美力等审美素养为手段,以促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精神自由的思考,实现完满诗意人生。第三,由工具性目标转向本体性目标。以技艺学习为主的工具性价值脱离了人的审美教育意义,这种模仿式、重复式教学仍存在目前的体育课程之中,无法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美的体验。因此要从体育美育的本体性目标着手,强调体育过程的无目的性。第四,由片面的体育美育观转向全面的体育美育观。从宏观上来说,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养,促进国家自由繁荣。从中观层面来看,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内涵逐渐艺术化,力量美、肌肉美、健康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马拉松和健身爱好者,给社会注入更多的美的存在。从微观角度来讲,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内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