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其传播“福音”的本质与实施女子教育之间充满了内在矛盾。作为异质文化出现的近代教会女学,经历了早期的被排斥、19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逐步被接纳、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后融合到中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几个阶段,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出 处】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其传播“福音”的本质与实施女子教育之间充满了内在矛盾。作为异质文化出现的近代教会女学,经历了早期的被排斥、19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逐步被接纳、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后融合到中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几个阶段,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其他文献
商人资助留学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型留学方式,目前仅在一些论著中稍带提及,还未进行充分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以近代中国著名商人简照南、穆藕初等资助留学为例,对20世纪初商人资助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0世纪初中国商人资助留学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但其在中国留学教育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可磨灭。
自洋务运动始,自强运动的先锋鼓励国人出洋留学。留德的风气不如留英、留美和后来留日的炽热。其中原因,除了中、德两地隔涉重洋,欠缺地缘的亲近性,两国初期无直接利益和冲突外,中国文化和政治领袖之中,亦缺乏通晓德国语言和文化的人物,作为推动中、德文化交流之首脑。直至一战结束之前,德国文化难言对该时期的中国有极大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留德学人群体形成的过程中,朱家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朱家骅整顿国
一般人认为,在海外的华族,概而言之,是“打工族”,在所居国谋生赚钱,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贡献,如有贡献,大都指对母国经济上的贡献。在所居国,即使有什么地位或贡献,也只是边缘,因此有“边缘人”之称。事实上“华美族”对美国的贡献太多太多了,无法尽述。显而易见的,是增加美国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本着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民族传统,华美族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中,都有一卓越的表现,
我国古代心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思想,通过对心学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分析,梳理出我国古代心学派学习思想的六大特色,即特立独行、匡世济民的人格理想;自信自得、疑则有进的主体张扬;求学为人、以学砺品的为学之目;全心投入、学到心斋的为学之要;道不外索、发明本心的为学之法,并结合实际指出其当代价值。
本文介绍了胡适“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从农学到哲学的思想转变,他认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留学期间的种种阅历,使胡适成为一个坚定的“教育救国论”的信奉者,而这种信念的形成,是基于他的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基于他的哲学信念。在胡适看来,“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文化史上,胡适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要创办自己的大学的学者,但是,他很可能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要
俄国十月革命后,分裂的西方为中国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现代性资源,这就为随后“五四”运动中新思潮的政治化转向埋下了伏笔。如果说新思潮的转向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那么中国大学在“五四”前后出现的平民教育活动中,展示出了改良与革命两种路径的分野,则是这一历史趋向的具体表征。
近代以来深刻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华民族深思变革之路,开始了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仁人志士纷纷提出改革之方,其中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之路,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潮。这一思潮的提出是民族危机下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抉择,这一方面反映了时人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学业考试作为高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一环,不仅具有以考促学、监督教学质量的教育功能,同时兼具选拔人才、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本文就民国时期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建立、实施及特点进行初步梳理总结,希望对当今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有所借鉴与启示。
近代以来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经历了痛苦的孕育、艰难的探索,曲折的发展过程,研究其嬗变的动力机制可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演过程中,国家的前途和民主的命运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因,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各界对师范教育的认可和关注則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合理的财政预算与适度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学费制度本身也要求其不断的革故鼎新,博釆中
“大职业教育主义”作为职教社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国家秩序”变化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应对思路,表明该社办理职业教育视野的拓展与行动的转向,折射着对“职教救国”认知的深化。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专家会议”,实乃落实“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大举措,见证着该社对“职教救国”认知的深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