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湾山高水急,地锚为稳定边坡常倚赖之工法,惟内部钢腱长时间浸润於地下水中,其防蚀保护处理为一重要之课题.相关规范虽规定须采用双重防蚀处理,一般设计施工也多以浪管及水泥砂浆包覆,但根据近期进行之地锚检测结果,其防蚀成效显不如预期.目前美日等国家多采用环氧涂层钢绞线为钢腱的新材料,且相关设计及施工规范均十分完备,但台湾至今尚未常规性使用.有监於该种材料於本土之适用性尚少有探讨,本研究利用证明试验及电阻
【机 构】
: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昱全大地工程公司
【出 处】
:
2013第九届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山高水急,地锚为稳定边坡常倚赖之工法,惟内部钢腱长时间浸润於地下水中,其防蚀保护处理为一重要之课题.相关规范虽规定须采用双重防蚀处理,一般设计施工也多以浪管及水泥砂浆包覆,但根据近期进行之地锚检测结果,其防蚀成效显不如预期.目前美日等国家多采用环氧涂层钢绞线为钢腱的新材料,且相关设计及施工规范均十分完备,但台湾至今尚未常规性使用.有监於该种材料於本土之适用性尚少有探讨,本研究利用证明试验及电阻量测试验来验证普通钢绞线地锚与环氧涂层钢绞线地锚於之效能差异及材料之适用性.而试验结果显示,环氧涂层钢绞线组装後测试得到的电阻值远较普通钢绞线为高,显示可有效防止与地下水及土岩层直接接触,另地锚预力表现与一般地锚相当,显示与水泥砂浆之握裹良好.依据试验结果,环氧涂层钢绞线具有良好之防蚀能力且不损及预力,对於提升地锚之使用年限应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联外捷运系统CA450B标工程之A1台北车站(C1/D1双子星联合开发大楼),於开挖施工过程中需针对开挖面下之景美卵砾石层进行抽水解压,避免上举隆起之安全系数不足而发生破坏.本文介绍双子星大楼之景美层抽水案例,藉由於连续壁、地中壁及壁桩中预埋之钢管打设适当数量之抽水井後,再经不同阶段之抽水试验验证抽水能量足够,其後先设置抽水期间之配套措施再分阶段抽降景美砾石层水压进行A1车站地下开
本论文介绍台电竹工超高压变电所出口161kV电缆线路洞道工程,讨论潜盾工程在卵砾石层地盘施工遭遇之间题与地表沉陷.现场钻探13个钻孔最大深度为35m,钻探资料显示地下水位於地表下约0~6.3m,本工程之潜盾隧道开挖主要在卵砾石层(GP)内进行.本工程以4台加泥式土压平衡潜盾机施工,竹工直井至畚箕窝直井隧道段潜盾机外径为6.70m;畚箕窝直井至山崎直井段潜盾机外径为6.24m.本研究获得以下各项结论
本研究依据ICC及EOTA评估准则及采用ASTM试验标准,评估与测试国内生产之化学锚栓与机械锚栓之工程特性.本研究参照ASTM E488-ICC及EOTA等规范测试混凝土用机械与化学锚栓之抗张、抗剪及周期性耐震特性,另评估化学锚栓之长期荷载之潜变行为,试验锚栓之尺寸为包括M12锚栓、1/2英寸膨胀锚栓及#6与#7钢筋,试验用混凝土标称强度为20.6Mpa机械锚栓及化学锚栓依标准钻孔、清孔後安置锚栓
花东铁路电气化新建工程溪口隧道(3,140m)及光复隧道(2,360m)系为平原区之浅覆盖隧道,内空净宽11.3m,布设两股轨道及两侧维修步道.隧道施工以明挖覆盖工法为主,另有穿越寿丰溪北岸(75m)及南岸(85m)、马太鞍溪北岸(170m)及南岸(120m)四处堤防段及一处穿越既有台9线公路(120m)等共五处采用隧道钻掘工法施作.钻掘隧道覆土高约4~18m,穿越砾石层,开挖断面宽度13.7m,
水文地质参数於卵砾石层隧道或深开挖之排水或止水设计,为重要因子,惟设计阶段常以经验式或现地透水试验/抽水试验进行推估,但常与实际开挖遭遇情况有较大差异,故如何获得较正确水文地质参数,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就选择之NATM隧道案例,基於其遭遇地质主要为卵砾石层,隧道位於地下水位以下,施工阶段因应采用水平地质探查孔及排水钻孔,采查隧道开挖面前方地质及预先排水.藉由施工阶段隧道开挖面地质、地下水位及钻
本文就大面积深开挖引致地表隆起进行了研究,指出一般的深开挖工程由於挡土壁会产生侧向变位而引致地表沉陷,因而在工程实务之概念中,开挖应该会导致地表沉陷.但开挖是将土方移除,属於解压的行为,在理论上会引致地层回胀,反应在地表则应有隆起之现象,因而开挖时地表是沉陷或隆起应该是解压与侧向变位二种行为的综合效应,若开挖的面积小解除的压力不大,隆起量很小,在开挖过程中经常被地层侧向变位所引致之沉陷抵消,而无法
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捷运之端点台北站(A1车站),地下车站含停车场共设计地下四层,地下结构单层面积达25775平方公尺,开挖27.175公尺深,地面以上为两栋高56层及76层之共构联合开发大楼.其位置横贯台北车站西侧C1、D1用地及重庆北路,基地之北、东、南三侧分别紧邻市民高架台北地下街、台铁地下停车场及台高铁隧道等既有结构物,其中尤其以南侧紧邻营运中之台铁、高铁隧道因其变位控制相当严谨,是为本站大区
本文就深开挖基地外窄巷现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案例说明窄巷效应对壁体变位之影响,文章指出都会区深开挖工程经常遭遇基地旁存在既有大楼之状况,且该大楼之地下室与新建工程之连续壁仅有一巷之隔.就土压力理论而言,两基地间所夹之土壤为有限宽度之土体,且受巷道两侧挡土墙之束制,其作用於新建工程挡土墙之土压力应低於理论主动土压力,故新建工程挡土壁之侧向变位应低於预期.但依据实际监测结果,有限宽度土压力所造成之挡土
近年来随着连续壁施工机具与技术日趋成熟稳定,采用壁式基桩作为承载上部结构荷重基础,以取代大口径场铸圆桩之案例日渐广泛.本文首先回顾台湾壁式基桩自1980年代迄今之应用发展情形、施工方式与特性,以及其现地静力载重试验之演变.由於壁桩与传统场铸圆桩之断面形状及施工方式均不相同,其承载行为及变形机制应有所差异;本文遂以新北市新板特区两组载重达5,500ton之先期载重试桩结果,初步探讨壁桩受载过程沿桩身
本文以传统之库伦土压力理论解释「窄巷效应」之发生机制,基本论述乃是考虑窄巷两边先後施工的两深开挖工程间主动破坏面与被动破坏面交互干扰之效应.简言之,先行施工工地所造成之主动破坏面因窄巷宽度不足而侵入後续施工工地的开挖范围内,後续施工工地之土壤遭受扰动致使其可发挥之被动土压力大幅降低,此被动土压力降低之效应远超过窄巷间主动土压减低之影响,致使窄巷侧後续施工工地挡土壁体变位超乎预期.本文以力平衡理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