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实践与权力分享:评析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公益活动

来源 :甘肃历史学会,中央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iao13939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国内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纷争不断,造成吐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式微,这就使得以地方大族为势力核心的归义军政权(851-1036年)开始拥有发展机遇和崛起空间.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领敦煌民众脱离吐蕃统治,回归唐中央辖理,建立归义军政权,敦煌地区开始步入归义军时代直到宋代景祐三年(1036年)结束.归义军地方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与敦煌佛教寺院集团有着特殊的交往关系.换言之,归义军政权的确立与敦煌寺院集团的经济支持和民众动员等密不可分.因此,归义军政权确立后,更多佛寺石窟、功德造像等得以重修重建,寺院规模得以壮大,僧人担任归义军高级幕僚并积极襄赞世俗政治,拥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效促进敦煌地区佛教兴盛发展.按照郑炳林先生的说法,"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在中原佛教处于衰落阶段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这个兴盛时期的出现与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对佛教教团的扶植分不开",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的兴盛是佛教中土化过程中遭遇"会昌法难"的重创后的再次复兴传播,对后世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文本录校劝善类作品系白话诗之一种,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数量甚为可观,其中作者身份不一,有世俗,有佛教;有旅人,有乡民;有押牙,有学郎,然通俗白话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些结合诗歌体裁与通俗白话的劝善诗,将民间教育中的劝善宗旨与劝善内涵,从朗朗上口,进而铭记心头,时刻反省,发挥向善的劝化作用.这些作品可说是观察唐代庶民文化的另一扇明窗".
敦煌伯2555抄有诗文近200首(篇),其中《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一文最早由王重民先生从巴黎抄归,惜一直未能发表.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利用王重民先生推荐的大部分资料撰成《吐蕃僧诤记》一书,书中对该文进行了详细释录.邓晓南先生也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研究,1982年以《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伯二五五五)校释》为题发表.此后唐耕耦、陆宏基、陈尚君、柴剑虹诸先生均有录文.除校录外,戴密微、邓晓南二位先生
词文是唐代讲唱文学文体之一.敦煌写本中有其自名,首见于原题"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的唐人写卷.词文的主要特点是:由纯韵文唱词构成,没有说白,或虽有几句散说,却非叙述故事,仅为歌唱前的交代说明;唱词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联,每句以七言为主,或稍微变化作三三式六言;大多押偶句韵,个别部分押句句韵,或通篇一韵到底,或一篇中转若干韵;邻韵可以通押,平上去三声混用不避重韵,相当宽泛,从体例看,与后世的鼓词、弹词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西南的黄家湾滩墓群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穿过.2010年6-8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对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西南的黄家湾滩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编号为M23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西晋木简.2012年,杨国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发表《田产争讼爰书所展示的汉晋经济研究新视角——甘肃临泽县新出西晋简册释读与初探》一文,公布了这批木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遗存,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石窟开凿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东传西渐、五凉崇佛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丝绸之路石窟分为西域石窟、甘肃石窟、中原石窟.敦煌莫高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属于甘肃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由于北魏至元时期隶属古敦煌郡,绘塑风格又与莫高窟同时期艺术一致,故归于敦煌石窟群.这么多年来,敦煌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之地,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中西的文化枢纽要道,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流、交锋、融合成长,众多北方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崇高唯美、向善
有关敦煌佛教的幢供养,学者专门论述的甚少.王乐在对藏经洞出土的伞盖实物的用途、类型、使用方式、材料和形制进行考察的同时,对与宝幢有关的构件,如"者舌"和"带子"等进行了考证,认为"者舌"是幢四周边缘连续横向排列在一起的倒三角状饰物,幢带是两两一起的、中间或打结的长条形丝带;扬之水也对宝幢各部位名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意王乐对"者舌"一词的考证,并简单地介绍了宝幢的使用;而杜朝晖认为"者舌"是王
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时代,唐王朝在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异域舞蹈、音乐、服饰、饮食、绘画等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对唐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敦煌,地接西域,商贾云集,作为当时国际性都会之一,这里是胡文化进入祖国内地最先浸染的地方,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流荟萃,显露出夺目的光彩;众多的古代民族,曾以这片土地为舞台,演绎过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活剧.胡风盛行,大量敦煌文书、敦煌壁画真实地反映了
石窟寺院与一般寺院比较,有着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独特性决定了禅居洞窟的僧人的生活用水方式与平常寺院有着较大差异.而印度与中国气候、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两国石窟寺的环境及僧人生活用水情况的不同.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到今天,敦煌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海内外的学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门国际显学中.敦煌学研究也是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系统,取得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近百年来,学术界在敦煌蒙书的文本的介绍、校注、内容的考释、体例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研究模式已不拘泥挖掘史料的文献学,而是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新的方法。研究领域向深纵化拓展,近年来的文章,无论先秦还是明清时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