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北联大当年千里迢迢来汉中办学与汉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汉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消失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国立西北联大母校和子校师生不畏艰苦,努力教学,以文化教育为阵地进行抗战的实物证据.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抗战史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谈谈西北联大在汉中所留文物的保护及利用.
【出 处】
: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联大当年千里迢迢来汉中办学与汉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汉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消失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国立西北联大母校和子校师生不畏艰苦,努力教学,以文化教育为阵地进行抗战的实物证据.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抗战史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谈谈西北联大在汉中所留文物的保护及利用.
其他文献
合亦是分,分亦是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分分合合本无常。1938年7月,正当全面抗战爆发周年之际,国民政府重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促使立足未稳、簧舍稍安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诞生了两个最早的子体—工、农两院,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分合合。国立西北大学作为民国时期西北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继承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西北联大综合性的衣钵,一度名列民国十大著名学府,在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高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动与中国大学存亡紧密联系.国立北平大学作为大学区制改革的产物,体现了高等教育制度引进和吸收中的法国因素,其尝试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的思想资源.历经抗日战争的迁徙和战后复员的曲折,北平大学的改组和消失,再度呼应了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区域分布均衡调整的时代需要.一校的变迁,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外部制度借鉴与内部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
汉中盆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空间,其环境资源平台,自近代以来,历来为科学界所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高校内迁,其中一部分最终驻足于汉中盆地的城固县,并组建起了西北联大,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其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的办学理念,使汉中盆地成为了西北高等教育奠基的摇篮与辐射源.与此同期,中国地理研究所规划的汉中盆地地理科学考察活动,在秦巴山地及汉中盆地展开,取得了当时国内一流
1938年7月,按照教育部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学院秉持"公诚勇毅"的院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培养出1千多名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0名(据不完全统计),其办学成就值得肯定,办学水平值得敬仰,办学经验值得借鉴.
全面抗战期间,李建勋对我国教育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并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设计出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李建勋全面抗战期间的理论思考与所得,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原始文献史料,全面研究著名农学家、作物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台湾科学院特级院士汪厥明教授.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农业大学、西北联大、广西大学、台湾大学的教授、主任.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率先在中国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为国家专门培养农学试验研究设计、分析等直达国际发展前沿的高级人才.他所倡导的圃场试验新技术、逢机区集之布置及其计算方法、多品比试验机差平方和之正确估算法等技术方法,开启了我国农业
魏寿昆对西北联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和冶金教育家.其家境贫寒,但学习十分刻苦与努力,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大学,为北洋才俊.短暂工作后,留学德国,师夷长技,毕业后放弃在德国丰厚薪资的工作机会,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被北洋大学聘任为矿冶系教授.在西安临时大学与西北联合大学,魏寿昆与师生员工即秉持"戮力同心,艰危
黎錦熙是西北联大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毛泽东的老师,他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独到的建树,而且在引领社会风气和教书育人上贡献卓著.他没有专门的教育思想论著,但其"即知即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始终贯穿于他的人生.他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理论家,而是一个长于躬行的实践者.在讨论高等教育如何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当下,整理和弘扬西北联大历史人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很有启发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纵观汤尔和一生,出身低微,刻苦努力,严谨务实,作风稳健,勇于进取,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致力于西方医学的本土化,其办医、兴医、著译成就在同期人物中无人能出其右。其影响力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处于首都北京国立高等学校中“执牛耳”的地位;但他在国家被外族入侵、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于空前危难之际,在强敌面前丧失民族气节,甘任伪职,沦为分裂国家与民族的罪人,为后世留下难以抹去的遗憾和
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在10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与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命运,熔铸形成并传承发展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培育了16万名缤纷桃李,在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和国家能源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为民族工业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