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期和(或)抽穗期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 :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节期至灌浆期是小麦对土壤水分较为敏感的时期。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生育期间降水主要集中于拔节至灌浆期的3~5月,降水量约占整个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60%,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时段阴雨天气频繁发生,降水常超小麦正常需水,易导致麦田渍害。试验于2014-2015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盆栽试验场进行,以扬麦2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拔节期土壤水分处理,设对照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湿害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85%~90%)和淹水处理(保持水层2cm左右);裂区为抽穗期土壤水分处理,设对照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湿害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85%~90%)及淹水处理(保持水层2cm左右),处理持续12天,共16个处理。
其他文献
在前期旱地冬小麦连续三年补灌探索实践基础上,试验于2014-2016年在陕西蓝田县杨村和永寿县翟家村进行,选用中麦895(蓝田)和中麦175(永寿)小麦品种,研究越冬期和拔节期不同补灌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补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均以越冬期16m3+拔节期16m3组合增产效果最显著.补灌表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蓝田越冬期补灌16m3较对照增产1379.3~1
2015-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陕西永寿)设置洛阳鑫乐沟播、西安亚奥免耕、立体匀播与普通条播等4种播种方式,研究其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中麦175小麦品种.试验于2015年9月22日播种,2016年6月21日收获.结果表明:(1)不同方式播种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鑫乐沟播小麦产量最高,比亚奥免耕播种和条播分别增产25.9%和13.7%;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显著提高
陕西地处北方冬麦区,关中地区又为其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地区.本研究以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蚂蚱麦等8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关中麦区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发现品种改良过程中有利于产量提升的生理和形态机制,对指导小麦育种中的性状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关中麦区冬小麦产量随种植年代的推移显著增加,遗传产量增益速率为1.65%.千粒重和穗粒数
试验于2015-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永寿旱作农业试验站进行,选用9个旱地小麦品种,开花期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研究其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后,其对产量的效应与品种有关.西农928增产7656kg/hm2,增产幅度为达8.8%,极显著增产;农大5181的增产9633.6kg/h㎡,增产幅度为2.9%,达显著水平,其它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CO2是温室效应贡献率最大的气体。农田生态系统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之一,约占人为CO2排放量的11%。研究农田碳排放对于缓解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具有重要生态意义[3]。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雨养农业中运用广泛,有研究表明,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玉米、小麦、苜蓿和马铃薯等作物的产量,也可以提高地表土壤的温度,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土壤酶
会议
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集中在北纬31°~35°地区,面积6500~7000万亩,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稻茬小麦产区雨水偏多,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其中300~500毫米集中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小麦开花期极易遭受渍害.为研究花后渍水对不同稻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和2015~2016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安徽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新疆粮食作物的64%以上。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分不足直接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并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限制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农业受旱面积不断扩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实施高效节水农业成为中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性低温发生趋于频繁,不同程度地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研究探明低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生理的影响及减灾措施对小麦实现高产稳产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选用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采用盆栽试验,利用人工智能控温室进行低温模拟试验,分别在分蘖期(-6℃、-10℃、-2/-8℃)、拔节期(-2℃、4℃、3/-4℃)、药隔期(5/-3℃)
气候变暖表现非对称性,通常冬春季和夜间的增温幅度要大于夏秋季和白天.在2014-2016年两个生长季选用扬麦13和烟农19两个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季节间夜间增温(T12:冬春季夜间增温;T1:冬季夜间增温;T2:春季夜间增温)对土壤铵硝态氮含量时空变化、小麦阶段性氮素积累、土壤阶段性氮素盈余以及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T12、T1和T2增温时期为分蘖至孕穗、分蘖至拔节和拔节至孕穗,夜间平均气温分
以6个二倍体萱草种及品种为亲本,配置成9个杂交组合,以188株杂种F1代为试验材料,对株高、叶数、叶长、叶宽、花莛长度、花序分枝数和每莛花蕾数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的株高、花莛长度和花序分枝数与双亲比较,表现明显的优势,平均株高、花莛长度和每莛花蕾数相当于中亲值的141.81%、154.38%和139.00%,且每莛花蕾数变异幅度最大,花径与双亲比较,优势不明显,且变异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