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道家理论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的养生观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观,它包括了与自然合体、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拍的三个方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理论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的养生观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观,它包括了与自然合体、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拍的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蔡襄为官37年,做过不少好事。至今,福建特别是泉州民间都把他和洛阳桥联在一起,称颂不已。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茶艺家。他督制贡茶,改大龙团为尤极精好的小龙团。欧阳修称“其品绝精”。他因“屡承天问”,写了《茶录》二篇进献,论述龙团茶的鉴评和茶具。但也因此招致非议。然而,他锐意创新,推动建茶采制精益求精,争新出奇;又向世人宣传了建茶建盏,使之名冠天下,功不可没。
考察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意义,对陆羽及《茶经》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中的交融过程的考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稿以日本镰仓一室町时代为中心,首先通过《茶经》在荣西《吃茶养生记》中的引用,分析指出了《吃茶养生记》中有目的地选择《茶经》的意义,这是日本茶道文化史上认识《茶经》的一个重要起点。然后通过《吃茶养生记》以后各种茶文献中对《茶经》的记录,阐述了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成长,对陆羽及《茶经》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茶神”神农氏、“茶祖”吴理真、“茶圣”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形象代表和文化符号,每个名称都包涵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明确他们的称谓,确立他们的地位,对于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弘扬中国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茶叶起源于贡茶,其制始于西周,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唐代茶道大行,贡茶制度正式确立。宋代北苑贡茶更是穷极精巧。元代武夷御茶园崛起。明清贡茶进一步发展,品目繁多。历代贡茶的推行,促进了制茶技术与茶叶品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各地名优茶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贡茶》是一本学术性、史料性很强的专著,尤其对福建贡茶的记述,更为翔实。同时,也认为在“历史贡茶”一节中,存在着严重谬误:一是断章取义摘引《新唐书·地理志》,误把建置州的年代当成土贡茶的年代,从而将紫笋茶的土贡时间提前了149年;二是土贡就是官贡,不是民贡,所谓民贡是不存在的;三是官焙不等于土贡,欧阳修的《唐志》和斐汶的《茶述》,只记土贡而不记官焙,就是证明。
本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考证,对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荥经段线路进行了分析考察。认为历史上存在有两条道路的可能性,一条是经大相岭的官道,一条是经九把锁的民道,但历史现实的最大可能性是翻越大相岭而行。
本研究从文化传播的视野考察了茶文化从四川到中原再到日本的发展历程。研究结果认为:茶作为服食养生药物而起源,伴随着巴蜀文化,尤其是神仙思想的传播进入中原,逐步演变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中国最早创立了茶学,繁荣了茶业经济,积累了丰富的饮茶文化。古今的茶书经典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茶学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及我国茶道、茶礼、茶俗等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在长达几千年的茶文化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作品,本文分两个方面加以概述。
儒、道、佛对中华茶道及茶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三者对中华茶道及茶文化的影响并非等同。道家与茶的渊源关系久远,道教与茶结缘早于佛教,道家对茶道及茶文化的影响超过儒家和佛教。两晋南北朝,道家对茶和饮茶功效的认识,远比儒家、佛教深刻。道教徒、玄谈名士、隐士之流对茶的宣扬,促进了饮茶的广泛传播和饮茶习俗的形成,也为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唐代,隐士陆羽著《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基础。道士常伯熊对陆羽《茶经
作者认为,随着人类的出现,就被赋予着时间。时间过得快或者慢只是感觉性的差异,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平等地流过。在同样流淌的时间里,朝着同样的目的共同行动的时候,确信会产生真正的“和”。人并不是一个人可以生活的,是相互间的认可信任,而且必须追求崇高的精神,持续的磨练。作者还认为人们常常提到的“茶禅一味”是先人们用智慧踏着历史将单纯的饮茶提升到了精神文化的领域,这个智慧的结晶也许是被称作“德”。茶叶的发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