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及室内热环境改善对策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0r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实了解目前农村住宅的建筑布局、围护结构构造、农民的行为模式是建设节能型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潮汕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发现室内热环境水平亟待改善,否则将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造成室内热环境不佳的原因主要是住宅间间距过小、建筑朝向不合理、顶层房屋过热、窗口外遮阳效果不佳,与此同时,还存在仍使用实心粘土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区分新区和旧区,从规划、建筑设计、构造设计和建筑材料等四个层面提出综合的、多元的解决方案,户主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和经济状况自行选择适宜的措施。
其他文献
从当今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以及建设中所存在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出发,适应“两型社会”的发展政策,本文从空间效能的视角,以绿地网络为切入点与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与城市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围绕绿地网络构成、网络效能评价以及空间增效三方面展开探讨。论文界定了绿地网络的构成要素为网络主体、网络边界与网络影响区域;论证了网络效应的“外溢”特征,构建了基于区域的绿地网络效能体系;绿地网络效能评价放置于城市层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执行方式将其分为行政指令阶段、法治阶段,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曲折过程后,1982年颁发了部门规章《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开始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经过十年的检验与修订,国务院在1992年颁布《城市绿化条例》。本文回顾了从行政指令到《暂行条例》再到《条例》指导园林绿化建设的进程,通过二者的对比,解析调整内容和立法技术的进步
上海世博局近期发布了“绿色指南”和“环境报告”,将原本已见诸媒体的“绿色世博”概念推向系统化、专业化的新阶段。这其中有设计人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同时也少不了中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支持立场。与绿色建筑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境况不同,中国的绿色设计行业正处在良莠不齐的摸索阶段。如何寻找一个超越建筑本身的环境平衡点,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一个回答,它通过建筑、环境、运营多个方面力图展现发展中的中国对
作为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广泛渗透最有力要素之一,道路不仅严格界定了人类生存密集区的空间扩展格局,也将人类带入更大范围内的自然腹地。为避免在人类生存触角大大延伸的同时,对自然栖息地的生存状态造成不可修复的干扰或侵害,以道路及其建设和使用行为对环境作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道路生态学科应运而生。本文尝试在景观生态学的独特视野下,从道路对景观结构与景观功能两个方面的生态影响与缓解途径着手,重新理解与梳理目前国内
森林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世界遗产森林定义为“森林在提名地各组成要素中占有重要比重,并且森林生态系统对该提名地的‘突出普世价值具有重要贡献。”文章简要分析了世界遗产森林的保护现状;从世界遗产森林的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定,完整性的识别,保护理念与保护方法等方面梳理了世界遗产森林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指出世界遗产森林的保护与管理中出现了“景观途径”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在价值认知层面出现的
工业革命使建筑业由手工建造工艺向工业机械化的生产建造工艺转变,数字信息革命又使工业机械化、标准化的建造工艺向数控制造工艺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与工业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工业制造业中的精度概念在建筑领域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由粗放式的发展向提高建筑品质转变的时期。提高建造的质量、加工工艺水准是推动建筑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对精度的控制则是建造质量、工艺水准
建筑材料的研究不能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展开。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材料、人、建筑的三者关系,提出材料的建筑含义是本性的再现,而再现的内容离不开人的参与。文章分析了本性的含义,将建筑材料的本性分为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根据材料本性,建筑材料的研究范畴可以归纳为三种再现即:材料的自我再现、技艺再现、文化再现。自我再现主要体现了材料第一属性;技艺再现的关注于第二属性中的建造和材料加工过程;文化再现是从观
大量研究表明声音的主观响度和主观舒适度由实际环境中的多因素作用决定,而不是仅受声压级的影响。在本文中,针对每个独立声源对主观响度和主观声舒适度的影响,在哈尔滨的几个典型地下商业街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并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商场音乐声和店铺音乐声的存在对整体声环境的主观响度和主观舒适度有影响,并且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这些声音对主观响度和主观声舒适度的影响作用亦不同,例如,石头道
可调节式生态中庭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可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综合运用引风、遮阳、热压通风和温室效应等手段对建筑内部的微气候进行调节,达到节约能源、改善建筑热环境的目的。由可变武复合百叶构成的中庭顶棚是生态中庭系统调节的关键,在不同季节中可利用百叶的不同朝向和不同表面性质来调节太阳辐射和通风,捕风塔系统则作为生态中庭系统的有力补充。本文对可调节式生态中庭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在具体建筑中的
当前建筑技术高新化背景下,双层玻璃幕墙作为一种特定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优点在于保持建筑通透外表的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又能够对周围的微气候进行调节以达到一定程度控制建筑能耗的效果。我们由双层幕墙的形式而启发,提出气候缓冲的设计理念;通过从“层间”到“空间”的形式转换,提出空间尺度的区域能否同样形成气候缓冲效应的问题;通过实例证明气候缓冲区的两大模式:阻缓模式和交换模式;并归纳出各自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