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合碳钢高性能特厚板组织及力学性能

来源 :第七届中国钢铁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扩散焊接方法,通过优化焊接规范参数(温度、压力、时间)成功研制出多层复合碳钢高性能特厚板(厚度约为200 mm)。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复合界面处的组织和结合状态,通过拉伸和冲击实验测试了特厚板的力学性能(包括多层复合界面处)。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可使各层钢板之间的复合界面消失,界面处的组织与其他部位一致,复合界面处的力学性能与基体相当。
其他文献
为改善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布流系统的布流效果,根据相似原理建立了1:1的双辊薄带连铸机布流系统模型,进行水力学模拟实验,研究了I号和Ⅱ号两套布流系统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液面波动和流体流动混合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流量为8.7~14.5 m3/h的工艺条件下,与I号布流系统相比,Ⅱ号布流系统由于布流器的二次布流作用,熔池液面的波动显著减小,平均波高基本控制在±2.5 mm范围之内,停留时
压下区间作为轻压下技术关键参数之一影响实施轻压下对铸坯中心偏析和疏松的改善程度。为此在植晶溶质微观偏析模型和宏观凝固传热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用于确定合理压下区间的轻压下偏析控制模型,分析了在不同位置实施轻压下对两相区偏析溶质元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解析了连铸高强度耐候钢YQ50NQRl和合金结构钢37Mn2的合理压下区间,工业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在模型所确定的压下区间内实施轻压下能有效改善铸坯中心偏析
本文通过一种简化的数值方法模拟了钢在连铸凝固过程中的枝晶生长现象,以中碳钢S20和不锈钢Al S1304为例主要计算了枝晶生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微观组织参数。枝晶生长速率、温度梯度和冷却速率随凝固进程和坯壳生长而减小枝晶尖端半径和二次枝晶臂间距则随着凝固的不断进行距弯月面和铸坯表面距离的增长而增加;拉速的提高导致二次枝晶臂间距的粗化和枝晶尖端半径的增大。两种钢种的微观组织参数比较表明不锈钢因其特殊组
建立板坯结晶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高拉速下铜板温度分布特征,分析了拉速变化对铜板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结果与现场测定数据吻合较好铜板所覆极薄铬层对热面温度有影响弯月面强冷作用使宽面热面温度略高于窄面,受锥度影响,远离弯月面的窄面热面温度高于宽面,有效高度内铜板横截面温度分布趋势一致,并决定于冷却水槽布置、螺桂分布和结晶器与坯壳间接触状态等,1.8 m/min和2.0 m/min拉速时热面中心温度
本研究进行了线性电磁搅拌下低碳钢凝固实验。在T.Campanella等人枝晶破碎理论基础上,讨论了电磁搅拌强度对低碳钢凝固过程中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获得了线性电磁搅拌下的枝晶破碎准则,并通过0.22%~0.34%(质量分数)C钢实验验证,得到了CET发生时固相分率、枝晶间实际流速和液体平均流速,观察了铸坯宏观组织并发现凝固过程中电磁搅拌产生的植晶碎片,碎片长度约为1 mm(5~6
薄板坯结晶器内部的紊流流动与液位波动对铸坯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发了连铸结晶器流场大涡模拟分析软件VCASTⅡ。采用控制客积法与SIMPLER方法对控制守恒方程在非均匀交错网格系统中离散、求解。采用大涡模拟分析紊流流场特征。同时进行了薄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和液位波动的水模拟实验。模拟计算的回流区大小、涡心与撞击点位置等结晶器流场特征与水模拟试验实测结果吻合得较好。
分析了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第一炼钢厂1号连铸机二冷存在问题对12mm× 12mm断面连铸坯质量的影响,通过缩短外弧、侧弧喷淋管支管长度,使连铸坯在二次冷却时冷却趋于均匀,降低Q235钢二冷冷却强度,优化了二冷配水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宝钢3号板坯连铸机主要为5000mm厚板轧机供应板坯,2004年12月建成投产,最大浇铸断面 2300mm×300mm,设计年产板坯230万t。投产初期,表面纵裂纹发生率较高,纵裂主要与钢水在结晶器内的传热状况有关,缓冷型保护渣有利于初生坯壳的均匀性,从而会减少应力集中,减少表面纵裂。本文对3号机使用的保护渣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高碱度、高结晶速率、低热流密度的保护渣有利于裂纹的减少。
利用Glee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进行单轴热压缩试验,借助SEM、拉伸试验等分别对采取动态相变和长时间球化退火的过共析钢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相变后得到的超细化球化的复相组织表现出了优于片层珠光体组织的力学性能,其在保持总伸长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屈服强度提高约370 MPa,另外动态相变后的复相组织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强度降低,伸长率提高,且在650℃退火20 min后的组织表现出良
对液态天然气储罐用9Ni钢进行了三种不同制度的热处理,即830℃淬水+670℃二次淬水+580℃回空 (QQT),830℃淬水+54℃回空(QT1)以及830℃淬水+580℃回空(QT2)。通过低周疲劳性能测试,得出对应的应变-疲劳寿命(ε-2Ⅳf)和循环应力应变(△σ/2-△ε1-2)数学表达式。通过对循环特性的分析发现,三种热处理制度下,9Ni钢在低应变幅下都未表现出明显的循环软化或循环硬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