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浙江省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现状及空巢相关社会因素,为制定健康老龄化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的2个社区(沈塘桥和大塘)和武义县的2个乡镇(白姆和王宅)的常住户口者,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4995名,其中杭州和武义选取的研究对象分别为2554和2441名。剔除无应答者、不合格问卷838份后,纳入分析的有效问卷4157份,有效应答率为83.2%。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调查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调查两部分,分别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和SF-36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以及空巢与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个人年收入、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社会支持评分、情绪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医疗保险、年自付医疗费用以及疾病负担等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巢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个人年收入、生活满意度评分和情绪评分相关,即与非空巢老人相比较,空巢老人年龄多集中在70-79岁之间(OR=1.22,95%CI:1.01-1.48);文化程度越高(OR=1.71,95%CI:1.35-2.16;OR=2.43,95%CI:1.72-3.44),以及居住于农村(OR=3.14,95%CI:2.17-4.54)和低收入者(OR=0.65,95%CI:0.46-0.93;0.55,95%CI:0.37-0.84)趋向于空巢的概率较大。但是,空巢老人较非空巢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OR=0.76,95%CI:0.62-0.93;0.46,95%CI:0.27-0.77),情绪状态较好(OR=0.81,95%CI:0.67-0.99)。校正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个人年收入以及生活满意度评分和情绪评分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空巢老人在生理领域中的BP维度,心理领域的RE维度以及MCS的得分较非空巢老人低。结论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低于非空巢老人,尤其体现在心理功能方面。空巢老人具有高文化程度、低收入以及居住于农村等特征,是实施健康老龄化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虽然空巢老人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但是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扩大社会结构(即社会网络)和提高社会功能(即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仍是提高其生理心理功能,改善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