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明山奇特地貌的成因与旅游开发问题

来源 :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四明山是国内外驰名的风景名胜地。它位于上虞、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五市区境内,界于杭甬、上三和甬金三大高速公路之间,交通十分便利。因山体受北北东走向的深大断裂和北西西走向的区域断裂控制,主要山文水系沿断层走向展布。山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为位于嵊州境内的金钟山(海拔1012m),属于浙江东部低山丘陵区。本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侏罗纪、白垩纪的火山凝灰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砂砾岩、砂岩和粉砂岩以及上新世的玄武岩层,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山顶夷平面、玄武岩台地、悬岩峭壁、岩墙、岩柱、崩塌、石河、峡谷急流、瀑布深潭和壶穴等,具有科学性和神奇优美的观赏性。并非韩同林所称的200~300万年前的“冰川遗迹”。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2005年5月发生在浙江省内的两次飑线过程,主要应用天气雷达及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飑线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江淮地区飑线短时临近预报的着眼点。分析发现,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是浙江境内产生飑线的主要背景场,低压系统东南方的水汽通最极值区往往是飑线的触发区;飑线前沿的辐合带和中气旋是大风产生的重要特征。
2006年5月8日-9日,受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影响。浙西、浙中及浙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和地面大风天气。根据宁波和温州两部WSR-88D天气雷达提供的产品分析发现,8日08-9日13时的大暴雨过程主要表现为三次多单体风暴的生成、发展加强和减弱消亡过程;9日16时-23时浙中地区自西向东出现的短时暴雨和地面大风天气是一次典型的弓形回波过境影响过程。
深入研究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一冰雹指数的算法HAD,并分析讨论了算法的早期版本和改进版本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发现冰雹探测算法的思路与预报局地暴雨的思路相似,都是建立在对风暴单体中高反射率因子探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强降水个例中冰雹指数HI、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等雷达产品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利用HI和VIL预报上海地区灾害性强降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算法阈值设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冰雹指数HI产品
利用NCAR、NCEP等研制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采用两种分辨率和两种边界层方案,对2005年5月30日至6月2日发生在赣湘黔一带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以检验WRF对我国暴雨降水的模拟能力。
本文在仔细分析天气雷达回波图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中值滤波与平稳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回波图像去噪;该方法是根据回波图中混有的脉冲噪声及高斯噪声的不同特性,结合中值滤渡的特点,在空域内去除脉冲噪声,然后在小波域内对高频子带进行软阈值降噪处理去除高斯噪声。该算法的实验结果显示,不仅能滤除回波图像中的混合噪声,而且能较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细节,其滤波效果明显好于正交小波阈值去噪方法。
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文章分析了探伞系统的充气时间和稳定状态时间,给出了按照距离变化、时间变化和角度变化计算稳定状态时间的三种方法,并对探伞系统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描述和计算,为探伞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探伞系统的研制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江苏省气象局的气象卫星遥感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服务过程中多次为领导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得了省、市政府与省局领导的好评。本文总结了“十五”期间江苏省气象卫星遥感事业的进展情况,介绍了卫星遥感软、硬件升级改造及期间卫星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并列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次遥感服务个例,最后总结了做好气象卫星遥感工作的体会。
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对FY2C气象卫星资料处理后形成并分发的气象卫星加工产品,通过9210VSAT单收站接收实时等经纬降水估计定量产品,对浙江省小流域监视预警区域(25.0°N~33.0°N、116.0°E~124.0°E)的降水估计定量产品进行区域定位截取.并进行格距为0.05°×0.05°的高分辨率细网格资料处理,经处理的FY2C降水估计产品能为短时预报提供更为精确的精细化定量预报应用。
根据引水船海洋站1960-200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8~1999年、吕四海洋站1960~1990年、滩浒岛海洋站1984-2001年、嵊山海洋站1973~2001年夏季6~8月、秋季9~11月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利用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东亚夏季风对长江口海域(区)表层水温(SST)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
本文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台风Matsn(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大尺度特征作了初步探讨。台风“麦莎”登陆后维持不消与以下因素密切棚关。(1)持续的水汽输送通道。“麦莎”登陆后两条持续维持的水汽输送通道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送人台风,为“麦莎”的维持提供了潜热能。(2)增强的高层辐散风场。200hPa附近的辐散风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所产生的“抽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