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意外创伤者(特指因车祸、工伤等意外创伤致躯干和/或四肢骨折伴有/不伴有神经损伤者,简称"伤者")为研究对象,以积极心理学、认知加工理论、实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先导,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测量技术为支撑,聚焦伤者创伤早期的认知加工,以质性研究探索伤者认知加工特点和身心康复需求;汉化和修订适用于我国伤者认知加工的测评工具;采用2×2混合设计的点探测实验范式,分析创伤后PTG水平两极的伤者内隐认知加工的特点及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外显、内隐认知加工的内在联系,以揭示伤者创伤早期的认知加工机制;构建适合临床护士实施、可操作性强的"意外创伤者院内救治阶段的心理干预模式";以Delphi法、专家会议论证干预模式的科学性和普适性;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促进伤者认知加工及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干预模式之效用;不断完善干预模式并将其推广应用。研究旨在避免伤者创伤早期因"情绪休克"、"赔偿神经症"等应对不良而错失最佳康复时机;促进伤者康复期的"创伤后成长",为减少伤者心理残障及其所致家庭、社会重负提供有效对策。结果:1伤者的PTG水平中等偏下,尚有提升空间;2伤者的人口学特征、自我表露、心理社会资源、认知情绪加工及情绪状态可预测其PTG水平;伤者的自我表露可通过其心理社会资源和认知情绪加工对自身PTG起作用,此结论验证并补充了创伤后成长理论;3伤者存在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两种认知加工方式,验证了PTG理论关于认知加工的两因素假设;4伤者在创伤后可通过自我认知、情绪调整策略以管理情绪痛苦,不同PTG水平伤者存在不同的内隐认知加工方式,这可为其认知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5个体和团体自我表露均可提升伤者的PTG水平,但二者对PTG的作用机制不同。个体自我表露主要通过减少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和促进重新评价等提升伤者的PTG水平,而团体自我表露则主要通过提高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心理社会资源、积极情绪以及重新评价等,实现对伤者PTG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