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两个重要丛生竹种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在连年砍伐下的发笋、成竹特征、单竹生长与竹丛产量的稳定性.砍伐模式有四种:K1(冬季1~2月,2年生砍一半+3年生及以上全砍)、K2(冬季1~2月,2年生仅留2株+3年生及以上全砍)、K3(冬季1~2月,2年生及以上全
【机 构】
:
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杭州311400
【出 处】
: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五届五次全委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两个重要丛生竹种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在连年砍伐下的发笋、成竹特征、单竹生长与竹丛产量的稳定性.砍伐模式有四种:K1(冬季1~2月,2年生砍一半+3年生及以上全砍)、K2(冬季1~2月,2年生仅留2株+3年生及以上全砍)、K3(冬季1~2月,2年生及以上全砍)和K4(春夏之交的5月,2年生及以上全砍).结果表明:(1)强度砍伐(K4)或砍伐持续进行能够刺激两竹种单竹(篼)发笋,但K3单竹(篼)发笋数最少;两竹种发笋中的成竹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撑绿竹的该指标与其单竹(篼)发笋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梁山慈竹无此相关性;(2)在强度砍伐或砍伐年度增加时,两竹种均倾向于将生殖资料分配给伐篼用于成竹和长竹;(3)撑绿竹单竹生长稳定性逐年降低(2015年跌至1以下),且在强度的K3和K4砍伐下较低;梁山慈竹的该比值则以2014年较大(基本在1左右),2013年和2015年均小于1,并以K3衰退最为明显,K4反而最高;(4)撑绿竹和梁山慈竹丛产量稳定性的年度变化总体均不大,砍伐模式上分别以K2和K1(1.271~1.534)、K1(0.964~1.326)最高,相应地K3和K4(0.773~1.083)、K3(0.286~0.660)最低.综上所述,K1和K2、K1分别是撑绿竹和梁山慈竹砍伐的最佳模式,既能保证单竹生长势,又至少在连续三年内维持产量稳定甚至增产的局面.
其他文献
建始县是湖北省猕猴桃种植起步较早的县份之一,已有三十多年的栽培历史.笔者综合多年从事猕猴桃生产实践及研究结果,对建始县猕猴桃的发生规律、生态环境及当地的防治试验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措施和防治对策,进行彻底的清园消毒。对已感染的植株,症状较轻的,可适当采取药物治疗措施。此外还应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区划种植,改善土壤条件,培育健壮树体,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树体管理等。
本文介绍了软枣猕猴桃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物候期、果实发育、环境调控、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等.在温室栽培情况下,软枣猕猴桃果实成熟期较露地提早2个月成熟,盛果期单株产量为3.58kg,每667m2产量796kg.
为进一步改善猕猴桃园土壤条件,提升四川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本研究以6年生红阳猕猴桃为试材,比较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量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和常规化学肥配施对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红阳猕猴桃园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对红阳猕猴桃园土壤环境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且随生物肥料用量增加土壤改善效果更好,尤其对0~40cm土层最好,而
为进一步完善红阳猕猴桃施肥技术,提升四川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本研究以6年生红阳猕猴桃为试材,比较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量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和常规化学肥配施对猕猴桃生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化肥相比,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配施更能有效促进红阳猕猴桃主干生长,提高营养枝与结果枝的叶面积、百叶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碳同化物的积累,生物肥料用量越高
本研究综述了笔者三年来对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CT)与桑叶黄酮(Mulberry leaf flavonoids,MLF)在调控犊牛生长、胃肠道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探讨了酵母与植物提取物作为动物健康促进剂,两者联合使用对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促进作用,为其在实际的生产环境条件下发挥良好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实验室青贮法、微生物学技术、化学成分分析、瘤胃尼龙袋法和奶牛饲养试验等手段,研究微生物接种剂对玉米青贮发酵进程、微生物变化、发酵产物、瘤胃消化、有氧稳定性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与其他青贮添加剂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早从细菌研究中提出的泛基因组(Pan-genome)包括了核心基因组、特有基因组、非必须基因组3部分,由美国科学家Herve Tettel等于2005年提出.本文在反溯泛基因组概念及其衍变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聚集了其在生物领域的主要研究历程,特别是在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基因挖掘、适应性与抗逆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竹类植物需要强化泛基因组研究,以破解某些竹学难题.
本文针对毛竹冬笋生产需求,从林地覆盖、水分调控、光照及养分调节节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不同技术措施对毛竹冬笋笋期及产量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覆盖是促进毛竹提前出笋、延长笋期和提高冬笋产量最好的措施.其中,又以添加鸡粪的覆盖处理产量最高.水分调控以穴施保水剂效果最好,养分调节以竹腔+竹篼施肥效果最好,光照调节则以立竹度120株/亩产量最高,同时,不钩梢有利于提高冬笋产量.
Nowadays,the contaminations generat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had damaging effects on the life cycle of plants,particularly on the plants living in the vicinity of urban areas that are more a
目的: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竹笋中的氨基酸、草酸、单宁、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粗多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置在浙江省遂昌县毛竹现代示范生产基地,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有机肥+复合肥(O+F)、复合肥(F)、有机肥(O)和不施肥对照(CK)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复合肥为毛竹专用肥1125kg·ha-1(氮:磷:钾比例25:13:8),有机肥为(蚕粪+菌棒残渣)6600kg·ha-1(氮、磷、钾含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