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公益诉讼从理想到实践的新尝试——以“宜昌流浪汉维权案”为依托对维权主体的法理探寻

来源 :2008第二届中国法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xu20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某个偶然事件就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流浪汉维权案”犹如“孙志刚案”可以推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进步,其具有的典型性意义和基本价值是值得法官进行研究的。正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宜昌流浪汉维权案”简介。介绍本文研究的依托“宜昌流浪汉维权案”的案情和以和谐司法理念为指导审判该案的过程。第二部分为补充维权主体法律漏洞的紧迫性。首先对“流浪汉维权案”案情的相同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列举司法实践中对民政部门维权主体资格认定的两种观点的具体内容;其次阐述对民政部门维权主体的认定,必须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有关立法的现状,法官应主动“找法”和“造法”,科学而公正的给全社会一个满意“说法”的观点。第三部分为补救救助主体法律残缺的“找法”。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法律规定部分残缺问题的原因,采用目的性扩张的方法,探寻民政部门为死亡的不知名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并不违反职权法定和合理行政原则的法理,得出民政部门是目前唯一既合法又合理代替死亡的不知名流浪乞讨人员近亲属的救助主体的结论。第四部分为填补起诉主体法律空白的“造法”。剖析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缺位的现状和原因,采用法官直接创设法律规则与类推适用相结合的方法,探寻民政部门可以代替死亡的不知名流浪乞讨人员近亲属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法理,得出按照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现行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的法律的客观目的和类推适用最相类似法律规定的裁判规则确认民政部门起诉主体资格的结论。第五部分为弥补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漏洞的立法。根据“宜昌流浪汉维权案”折射出的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法律漏洞,提出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具体意见。
其他文献
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以拒证权是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法律文化的优良传统与现代世界各国诉讼立法的普遍做法,但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亲属拒证权一
会议
在《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出刊100期、“咨询热线”栏目与广大群众见面8周年之际,我俩以读者和受惠者的双重身份表示热烈祝贺。 “咨询热线”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改革
案例 进城打工的苏某,经某技术培训学校培训推荐,到一公司从事空调安装工作.2001年5月正式上班,双方签订了“用工合同”,合同期限为1年.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工资数额,只是提到“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200km/h 客货共线铁路开始建设。在GSM-R系统尚未大规模建设的现状下,如何提供经济、适用、可靠的无线通信业务,是目前亟待解 决的问题。本文对同异
人类在消费过程中,常常会将偶然的奢侈品变成恒久的必需品,梭罗用“第二天性”来概括人类的这种心理倾向,同时尖锐地指出,人类的“第二天性”是对自然天性的背离,虽然从某种
一、规范企业年金制度与中国入世rn企业年金源于职业年金、雇主年金、雇主补偿等补充养老保险等.如果说,国家年金被称为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则可称为第二支柱.企业年
在传统刑事诉讼程序中,加害人与被害人只能被动参加诉讼,很难在对簿公堂之外寻求和解。近些年我国刑诉法关注更多的是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而忽视了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和解
会议
我国的侦查没有形成控、辩、裁三方构成的典型的诉讼构造模式,侦查是一种由侦查机关单方面实施的追诉活动,不具有“诉讼”的性质,而具有超职权主义的行政式的构造特征。其最
会议
主持人: 我们9人是年的下乡插队知在企业工作。因个体经营。此前15年的养老保险老金时,经办机体户,因此,我们子计算,因为没对吗? Moderator: We are nine people in the co
期刊
科学家们在印度洋海底钻孔,试图从地球最深处地幔里获得岩石样本。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希望可以证实他们有关地壳组成材料的猜想。项目合作负责人、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