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之戒定慧三学,以"慧"为核心、要旨。何为智慧?佛说"智",谓知进守退;"慧",谓知空无我。可见,"智"、"慧"大不相同。智,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慧,则是一个内省过程:个体不断整合内在信息,从而通达般若空性,超越自我局限。本文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佛教智慧观的核心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唯识学强调常识的认知与真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众生的识以虚妄分别为主,去除虚妄分别,即是净智。"转识成智"的关键在"转依","转依"智慧的方法是禅定,它由"止"、"观"两部分组成,二者缺一不可。"止",即注意力集中于观察及思维对象并达到稳定、专一且出现"身心轻安"的特殊意识状态。通过"止"的训练可全面提升个体的心理功能。"观",指在"止"的基础上,对诸法事理展开"思择真实"。不同于一般的思维,修"观"必须在"止"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必须在正知的引领下进行。最后,通过与西方心理学、以及儒道智慧观的比较,突现佛教智慧观的优势:1、智慧的内涵完整一体。相较西方智慧观重"智"、儒家智慧观的"王道仁义"和道教智慧观的"自然无为",佛教智慧观的内涵更为完整。"四智"包括认知、情感、道德、动机等诸多因素。2、智慧的道德性,将善作为终极的智慧。强调通过禅定生出慈悲心,当个体从一己视角转换至无限,即可达到没有任何排他性(亲与疏)、分别性(人与我)的至高道德境界,并产生强大殊胜的心智功能,故"同体大悲"亦为佛家之终极智慧。3、智慧的"平衡"性。佛教不但要求个体"平衡"与环境的关系更好地生活,更重要的是"平衡"内心达到超越自我局限的目的。4、智慧的可操作性强,程序丝毫不乱。佛教对"止观双运"转依智慧的阐述非常详细,《摩诃止观》、《大乘义章》等均有记载。总之,佛教智慧观讲述了一个由本能系统到实现自主自控动力系统的改造过程,智慧的本质是实现心理功能的良性转化及生命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