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介绍了对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航天用SOI工艺16位微处理器1750A进行单粒子效应试验的情况,分析了试验结果,对该器件的在轨单粒子翻转率预估提供了依据。
【出 处】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介绍了对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航天用SOI工艺16位微处理器1750A进行单粒子效应试验的情况,分析了试验结果,对该器件的在轨单粒子翻转率预估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空间的辐射不仅对微电子器件,而且对航天器上所有的材料均可造成严重的损伤,空间辐射环境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而宇航材料必须经过辐射效应的检测。本文介绍了空间辐射环境的来源和组成,评述了材料辐射效应的表现形式和机理。
本文介绍了行星际探测器发射窗口搜索的基本原理。利用二体的Lambert方法,以地球-火星转移轨道为例,采用遍历算法得到任务时间段的能量等高图。在此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能量约束,搜索发射窗口的最优解。最后尝试设计了一个适合火星探测器在2009年-2010年的发射窗口。
利用GSFC/NASA提供的GEODYNII/SOLVE软件处理了月球探测器LP(LunarProspector)扩展任务阶段最后三个月的测速和测距跟踪数据,解算了月球重力场模型,比较分析了全部位系数解算和部分中高阶次位系数解算两种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解算得到的模型进行了阶方差分析。同时通过轨道残差、重复轨道误差以及模型大地水准面等几个方面对基于部分中高阶次位系数解算的有效性和得到的模型进行了精度和
现有的飞行控制工作模式,即计划工作模式,在近地卫星任务中逐渐完善、驾轻就熟,成功实施了数十次卫星任务的飞行控制。但是深空探测任务周期长、甚至无人值守、遥控发令相对稀疏、遥测下传周期长、存在天线哑点,飞行控制约束种类复杂,计划工作模式难以适应。经过绕月探测工程的积累和仔细研究,本文提出深空探测航天器的飞行控制工作模式,即定义飞行状态向量、飞行控制规则,控制功能模块分类细化,形成基于状态和规则运行的深
小行星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一个新热点和世界航天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本文介绍了深空探测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近年来各国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情况。文中根据小行星的特点,提出“钱学森星”探测方案。
本文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ITU)关于深空研究业务无线电频率的划分情况,以及相关国际组织针对火星探测研究的无线电通信频率的规划建议方案。结合国际规则,本文也对我国将来开展火星探测选用测控数传通信频率,提出了建议性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开展了平流层长航时飞行器的研究,其中高空太阳能热气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和验证。随后美国NASA对此项技术进一步开展研发,设计了多种原理样机,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总的来说,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能热气球用于火星探测是一种具备良好前景的技术手段。本文即对火星探测太阳能热气球技术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法国和美国在相关方面的研制情况。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高能带电粒子探测器——空间粒子方向探测器,该仪器为我国最新研制的多功能、小型化带电粒子探测器,首次实现了粒子能谱范围和方向分布的同时测量。本文从仪器的科学目标出发,给出了仪器的物理指标、结构及电子学设计,并指出了该仪器的创新点和部分关键技术等。
介绍了地球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地球磁场和辐射带的通用物理模式,分析了各基本要素在可视化时需重点表达出的信息。针对这些特点,分别提出了地球磁场、辐射带的多种可视化方式,并分析比较了各可视化方式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可视化过程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
许多科学实验卫星、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高度大都为几百公里,为空间近地轨道。近地空间存在着各种不同能量的高能带电粒子,以各种方式对威胁航天器的安全。总结低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特征,充分认识低轨道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不仅为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及航天器最佳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