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哺乳动物X、Y精子虽然来源于相同的精原细胞,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间桥使两类精子具有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产物,但是雄性性别传递偏移、性别偏移及其他相关研究表明,X、Y精子膜蛋白差异仍然存在。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使这种细微差异膜蛋白的分离成为可能。X、Y精子差异膜蛋白的分离为利用免疫反应控制家畜性别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机 构】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 102442 北京大兴区魏善庄动物防疫站 102611
【出 处】
:
2008年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X、Y精子虽然来源于相同的精原细胞,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间桥使两类精子具有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产物,但是雄性性别传递偏移、性别偏移及其他相关研究表明,X、Y精子膜蛋白差异仍然存在。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使这种细微差异膜蛋白的分离成为可能。X、Y精子差异膜蛋白的分离为利用免疫反应控制家畜性别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其他文献
从广西桑园桑尺蠖幼虫体内分离得到一种微孢子虫,与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对家蚕致病性、DNA片段与N.b相比均存在差异。初步认为该微孢子虫与N.b不是同一种微孢子虫,但对家蚕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蚕种生产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通过试验测定40%毒死蜱乳油对桑蚕的急性中毒为中高毒性,中毒后停食、卧倒等症状表现缓慢、滞后;慢性中毒表现为浓度增加,家蚕的死亡率相应增加,随着喷药后间隔时间加长,死亡率趋向变低.用该药防治桑园害虫效果良好,建议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剂量为2000倍液,采桑叶喂蚕的安全间隔期定为12~15天。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的3D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用实验室分离培养的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方法最低模板检出量为50 Pg,且该方法只能特异地检测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不能检出鸭瘟病毒(DPV)、禽流感病毒(AI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等。该方法也能成功检测出人工感染发病死亡雏鸭的肝脏
目的:研究秦皮乙素对小鼠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0111:B4菌液建立小白鼠实验性大肠杆菌病模型,观察腹腔注射秦皮乙素对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保护作用。结果:大肠杆菌0111:B4的半数致死量为0.2ml,观察小鼠的死亡及治愈情况,并将小鼠剖检,去内脏组织固定(为病理组织切片镜检作准备)。结论:秦皮乙素对小鼠0111:B4实验性大肠杆菌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通过体内试验揭示
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了三个黄牛品种(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及四个杂交肉牛(夏洛菜×鲁西牛、安格斯×鲁西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鲁西牛)群体dgatl基因17exon和3UTR的多态性,在3UTR有五个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位于8402bp(C→T),8414bp(A→C),8445bp(T→C),8465bp(A→G),8545bp(G→A),并且8402bp处碱基突变属首次发现
在利用二维电泳分离牛精子蛋白时,优化了等电聚焦程序,对不同的蛋白制备方法、不同的上样量、不同胶条长度进行了摸索,研究发现采用尿素-盐酸胍两步裂解法裂解精子细胞制备蛋白,使用13cm非线性胶条进行蛋白二维电泳,能获得较好的电泳图谱,图谱经二维电泳软件分析,可检测出约800多个蛋白质点,分子量基本分布在10-100KD、等电点约为4~9的区域内,对精子蛋白二维电泳条件的摸索,为后续牛精子X、Y差异蛋白
人类和动物,尤其是人类和鸟类长期共存,共同拥有美丽家园,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巾,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从“生存标准”的评价方法转向“生活质量”评价方法。探讨各种鸟类的特点,潜在可能性,加强科学人工繁育的研究。百灵、画眉、文鸟、相思鸟等及其它的珍惜濒危鸟类已引起学者、有志人士及鸟类爱好者的关注。加强正确的饲养管理及科学的人工繁育,同时传授鸟类晶种、习性、生活规律等自然知识,与自然界保持紧密联系,
抑制素、卵泡抑素和活化素,是三种参与垂体促卵泡素调控过程的糖蛋白激素,随着对促卵泡素调控过程的深入了解,现发现这三种蛋白在动物生殖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抑制素、卵泡抑素和活化素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以及抑制素和卵泡抑素对活化素生物学活性的抑制机理作一综述。
神经内分泌生长轴是调控动物生长的主要内分泌系统。对于哺乳动物来说,主要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抑素(SRIF)、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GH)、靶器官如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和这些激素的受体、结合蛋白等,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精密的生长调控系统,共同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本文将介绍近几年来在山羊生长轴的各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猪肉质性状均有影响,前者包括饲养条件、转运、屠宰等众多因素。后者也即遗传因素是影响猪肉质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控制肌内脂肪(IMF)沉积的主效基因MI基因,候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MyoD基因家族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又一个遗传因素;此外还有氟烷基因、RN-基因等。本文将就影响猪肉质品质的遗传因素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