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芪参颗粒治疗心梗后心衰的起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转录组学结合代谢组学方法进行芪参颗粒调控通路机制的研究,发展网络整合和通路定量化新方法进行潜在调控机制的重要性排序,大鼠左冠状动脉前将支结扎和缺氧复氧模型进行药理药效机制的实验验证;再结合前期发展的基于中药分子化学结构进行药靶预测的在线工具BATMAN进行起效分子反向预测,进一步采用LC-MS技术对这些起效分子进行入血成分检测,最终采用靶基因抑制、SPR技术进行最终的药靶结合实验。结果:芪参颗粒对大鼠心梗后心衰模型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功效,尤其表现在改善心肌舒张功能(-dp/dt max)和改善心肌纤维化(MMP-2,MMP-9,I和IIIxing型胶原)方面疗效显著。在起效剂量和时间方面,芪参颗粒起效剂量为2.33g/kg,起效时间为28天。大鼠、小鼠、犬的长毒和慢性毒性实验证实芪参颗粒无明显毒性。引入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方法进行潜在作用通路的分析时发现,芪参颗粒可以调控心梗后心衰2733个差异基因(1344个上调,1389个下调),我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Pagerank和靶向随机网络攻击方法分析了关键基因和通路,KEGG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PPAR signaling pathway、TGF-β通路、ECM-receptor pathway是其核心的调控机制。我们进而采用了PET-CT对芪参颗粒针对PPAR调控的能量代谢通路进行了深入研究。PET-CT发现芪参颗粒可有效促进梗死边缘区糖脂代谢水平,尤其是脂肪酸代谢关键通路FATP-CPT1A通路,对上游调控蛋白研究发现芪参颗粒可以调控PPAR和RXR不同亚型。此后,我们采用BATMAN对芪参颗粒可能作用于该通路的起效分子进行了基于结构的预测,结果发现,共有32个中药分子潜在作用于PPAR和RXR。结合入血成分鉴定发现,预测的中药分子共有14个可在血液中检测到。进一步,我们采用PPAR和RXR靶基因抑制剂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和SPR技术进行药-靶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5个单体可直接结合RXRα发挥药效。结论:多组学策略结合经典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寻找靶点,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离体细胞模型的高通量筛选寻找起效分子,可为"起效成分不清,作用机制不明"的中药多靶点多成分药理研究瓶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