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激是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应激引起的情感障碍不仅发生于应激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同时还发生于应激事件的目击者。这种对目击者的间接应激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心理应激事件。然而,目前尚缺少有效的社会心理应激导致抑郁行为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心理应激诱导易感个体(亲密关系小鼠)出现抑郁行为的研究,探讨个体对社会心理应激的不同反应性,揭示应激导致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旨在降低个体对应激的易感性,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建立具有不同程度亲密关系的C57BL/6小鼠模型:即具有亲密关系的小鼠(亲密小鼠)和不具有亲密关系的小鼠(陌生小鼠)。亲密关系小鼠经历10天的社会心理应激,在此过程中,C57BL/6小鼠目睹与自己亲密的小鼠遭受CD1小鼠的直接攻击,每天5min,连续10天。同样,陌生关系的小鼠也经历10天的社会心理应激,在此过程中,C57BL/6小鼠目睹与自己陌生的小鼠遭受CD1小鼠的直接攻击。随后,采用社会交往实验评价C57BL/6小鼠的社交回避行为,通过糖水偏爱实验评价小鼠的快感缺失行为,通过新奇环境抑制摄食实验评价抑郁症伴随的焦虑行为。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应激激素皮质酮的含量,以考察社会心理应激对C57BL/6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激活程度;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伏隔核脑区fos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分析社会心理应激对小鼠伏隔核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伏隔核脑区多巴胺受体D1R,D2R以及突触相关蛋白PSD95和Synapsin的表达水平。结果:亲密关系小鼠经历10天的社会心理应激后,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增加、糖水偏爱下降以及新环境中摄食潜伏期的延长,提示社会心理应激可诱导具有亲密关系的小鼠出现抑郁行为。然而,在目击陌生小鼠遭受CD1小鼠的攻击后,C57BL/6小鼠并没有表现出行为学的异常改变。这表明社会心理应激可以诱导小鼠出现抑郁行为,并且这种抑郁行为只发生于具有亲密关系的小鼠。此外,在亲密关系小鼠经历目击应激后,社会心理应激使亲密关系小鼠HPA轴活性增强;伏隔核脑区f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伏隔核脑区多巴胺D2R受体、突触后蛋白PSD95和Synapsin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在社会心理应激实验中,具有亲密关系的小鼠对心理应激更为敏感,而具有陌生关系的小鼠则表现出对社会心理应激的抵抗性。社会心理应激通过激活亲密小鼠的HPA轴,抑制伏隔核神经元,下调伏隔核多巴胺受体,降低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参与社会心理应激诱导的抑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