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重庆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建立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重新审视建筑类高校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学本科教育整体思路和培养目标的转变,提出新时期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创新途径,展示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促进国内高校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重庆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建立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重新审视建筑类高校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学本科教育整体思路和培养目标的转变,提出新时期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创新途径,展示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促进国内高校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其他文献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及其运作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知觉、记忆、表象、语言、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心理、生理机制.其研究成果促进了许多分支学科的发展.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等.自20世纪60年代建筑理论中对体验的重视,促进了认知科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认知科学与建筑基础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并掌握先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本文论述了认知
建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年以来,建筑教育的探讨多集中于专业教育的技术性方面,忽视了教育主体人的因素.本文借鉴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教育学的规律出发,对教育观、教学体系和设计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
伴随着全社会对于环境、气候与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化建筑设计逐步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作者指导“200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的教学过程为例,探索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整合性地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内容.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平面布置、建筑形体、表皮处理与剖面设计等环节中,将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素与建筑设计原理相结合,在满足功能与审美等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实
在目前的建筑教育中,学生对新型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技术知识缺乏储备,不能主动将技术知识运用到设计中去,因而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距离.本文指出建筑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学生设计作品应体现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注重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增强技术素质和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类在共享世界性文化与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趋同和自身地区性建筑特征丧失的危机.在对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生态环境研究引入学生的课程设计之中,寻求创作设计的突破点.以实践研究性学习为先导,将研究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入,结合实物测绘、调查访谈、材料物理性分析和文献检索等教学内容,以历史环境为基础,深入了解技术、材料、气候、宗教习惯、日常生活方式等限制因素,从不同层面思考
“建构”包括宏观的结构,也包括微观的细部构造;也应涵盖材料的加工方式及最终施工过程.建构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应该积极思考材料和建构方式对建筑形态的限制和调整作用,将其转化为产生建筑特征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例,介绍了笔者在建构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训练模式.
本文分析了技术性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分离过远后对建筑设计教学带来的问题,并从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增加结构及构造讨论深度的办法.
自2007年以来,我学院在本科教学阶段全面推行与“3+2”培养模式相对应的环节教育体系.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建筑初步及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明确理念、突出主线、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教学规律,将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客体因素如功能、环境、建构与本体因素如空间、形体、实体及其对应关系归纳为不同的教学环节,即功能与空间、环境与形体、建构与实体,作为主线贯穿整个低年级设计课教学,并以此为基准,安排针对
建筑学低年级初步课程是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逐步形成明确的专业知识,认清学习的方向,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道路的探索与实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在2008-2009学年展开了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探究“建筑的本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建筑与空间关系的教学改革活动,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任务是理解和认知建筑的要素和本质,通过设置系统化题目进行建筑要素的分解式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