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设计中建构思维的训练

来源 :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chang5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包括宏观的结构,也包括微观的细部构造;也应涵盖材料的加工方式及最终施工过程.建构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应该积极思考材料和建构方式对建筑形态的限制和调整作用,将其转化为产生建筑特征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例,介绍了笔者在建构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训练模式.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规模急速膨胀,在校生人数在十年内扩张了七倍多,博士研究生数量已达到全球第一.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资源有限,日渐庞大的学生数量令导师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扩招后生源基础素质参差、学习目的多样、现实就业压力等等方面因素也不容忽视.对高校建筑学教育而言,在各项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当务之急.今日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已无法按照传统模式因循为之,本文在加强基础素质培养、改进课程编
本文介绍了2008年牛津建筑学教育国际会议的背景、概况和主要议题,并评析了国外建筑教育的主要特点与趋势:“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无疑是时代的最强音符,成为当代建筑学教育的热点;以视觉艺术为导向的流行色正逐渐转变为以科学为主导的多样化职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同时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教育的共同呼声.本文意在启发对我国建筑教育的讨论与思索.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加剧,协调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力争节省能源消耗,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在节能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实践中,由于缺乏以往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科研与实践的专业力量严重匮乏.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典等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节能型建筑与城市的建设,其实力雄厚的科研与实践力量来自于坚实的教育基础,首先从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是建立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之上的,即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解决信息时代以来传统建筑学不断出现的问题.当代中国,基于环境心理学基础的环境—行为研究已经广为开展,拓展了设计方法和教育的思路.然而,心理学知识不限于此,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有着交叉内容的心理学分支无不对
建筑学的专业特点要求建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将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敏锐的灵感捕捉能力综合在一起,并对设计中各种复杂要素进行优化处理的系统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借助于少量启发信息的“星星之火”来取得创作灵感的“燎原之势”的多向拓展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运用能力有天赋的成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本文提出将可拓学中独特的“传导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及其运作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知觉、记忆、表象、语言、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心理、生理机制.其研究成果促进了许多分支学科的发展.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等.自20世纪60年代建筑理论中对体验的重视,促进了认知科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认知科学与建筑基础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并掌握先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本文论述了认知
建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年以来,建筑教育的探讨多集中于专业教育的技术性方面,忽视了教育主体人的因素.本文借鉴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教育学的规律出发,对教育观、教学体系和设计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
伴随着全社会对于环境、气候与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化建筑设计逐步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作者指导“200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的教学过程为例,探索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整合性地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内容.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平面布置、建筑形体、表皮处理与剖面设计等环节中,将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素与建筑设计原理相结合,在满足功能与审美等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实
在目前的建筑教育中,学生对新型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技术知识缺乏储备,不能主动将技术知识运用到设计中去,因而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距离.本文指出建筑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学生设计作品应体现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注重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增强技术素质和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类在共享世界性文化与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趋同和自身地区性建筑特征丧失的危机.在对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生态环境研究引入学生的课程设计之中,寻求创作设计的突破点.以实践研究性学习为先导,将研究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入,结合实物测绘、调查访谈、材料物理性分析和文献检索等教学内容,以历史环境为基础,深入了解技术、材料、气候、宗教习惯、日常生活方式等限制因素,从不同层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