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远程监测

来源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已经成为心源性猝死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式,通常ICD在植入后需要每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定期进行随访和优化各项指标,是为了充分利用ICD的功能,优化患者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并能够使ICD更加趋于个体化治疗,使其能够预防和管理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程控ICD还可以使一些临床难以捕获的心脏事件得以明确,并能了解电极导线及电池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ICD工作中的问题,使患者的临床获益最大化,使ICD的不适当治疗最小化.随着ICD植入数量累积性增加,患者庞大的数量必将给门诊随访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远程随访不仅解决了门诊随访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实时动态监测。通过对远程监控的数据分析,便于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临床事件,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能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
其他文献
CRT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被公认为是治疗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传统CRT治疗是在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一个左心室位点的起
会议
希氏束电图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
会议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应用已逾20年,大大改善了合并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
会议
1958年,美国工程师厄尔·巴克(Earl Bakke)制造出了第一台体积、重量都较小,可以随身携带的心脏起搏器,让心脏起搏器迅速推广开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起搏器除具有
会议
自1958年第一个完全经静脉心内膜永久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已经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创新,起搏器已经在导线植入技术、电极寿命以及设
会议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患者因心血管病死亡,其中心脏性猝死(SCD)占到25%.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死于SCD.中国的SCD发生率为41.84/10万,SCD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SCD人
会议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和电生理检查证实瘢痕组织的存在.射频导管消融
会议
遗传+环境+危险因素长期交互作用,导致WHO定义的多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剧增,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已占城乡居民疾病死因的首位(44.8%±22.4%),是许多
会议
ICD的适当治疗是指ICD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治疗.ICD的不适当治疗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ICD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会议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一种致命的心律失常事件,临床上并不罕见.定义为24小时内发生≥3次独立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在植入ICD人群,ICD治疗不成功的持续性室性心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