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如地下水、煤、石油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如地下水、煤、石油等导致的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从而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据测量调查发现,安徽西部阜阳市地面沉降中心最大沉降累积量为1501mm,采水型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省西部地区已发生大范围的地面沉降。位于安徽西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也受到地面沉降的影响。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监测地表形变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成功监测因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沉降。文章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2004年~2009年的雷达影像数据,通过差分干涉测量,获得了地面累积沉降量与沉降中心位置,并由地面监测点验证其结果是可靠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该区域主要的沉降原因为采水与采煤。最后结合沉降原因,给出了几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国际地震中心(ISC)对全球地震观测资料的收集过程,在处理观测报告时,对数据的常规定位方法,及汇编地震报告具体步骤和出版周期。
本研究利用Gephart和Forsyth (1984)给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和Hauksson(2000)提供的震源机制解目录,对发震断层北段区域(即埃默森-坎普罗克断层段)及其两个分支断层的应力场做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应力场反演结果,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Landers地震发震断层北段区域应力场在震后半年后恢复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东西向,中间主应力轴近直立,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两个分支断层的应
为了解直达波离源角计算时是否考虑地球球形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对400个地震的初至波定位,发现绝大多数(381个)地震两种情况所得震源的震源距小于2km,有17个地震的震源距大于2km小于10km,有2个地震的震源距大于lOkm,最大为19.2km。对这19个地震作进一步的分析,其中12个地震最后一次迭代时所确定的初至震相在两种情况中是不同的(如某个到时在考虑地球球形时被认定为初至直达波,而不考虑时被
使用地震活动图像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的三个地震震源断层反演结果,均与地表地震断层、烈度分布以及地震波深部探测结果相互吻合。因此,使用地震活动图像的构造分析方法推断历史大地震的震源断层特征的方法合理可行。研究反演震源断层在深部的断裂产状,分析震源断层深部状态和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可以为判断震源区及附近未来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采用台湾宽频地震台网(BATS)与IRIS提供的波形数据,对高雄地震的主震进行了波形联合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为24km,震源机制解为走向313°,倾向33°,滑移角为47°,与中研院以及IGIL所获得的结果相近。该结果显示,在台湾西南部靠近中央山脉下方的下地壳有可能处在相对低温且较为脆性的状态。
本文主要对网缘(外)发生的中强地震,从台站布局、定位程序、震相分析、速报经验等方面做一总结研究,供有关人员参考。对于发生在台网缘或者网缘外的地震,在速报时要想做到快速准确,需往意下面三点:1.合理选择定位台站;2.在测定参数时,至少要读取一个较为清除台的S波到时,以求出较为准确的发震时刻;3.根据记录到的震相的特征,正确选取定位程序,同时取距震中较近的台,用双震相定位,这样能提高大震速报定位精度,
根据CAP方法反演遂宁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遂宁地震的最佳拟合震源深度为2km,结合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遂宁地震满足震源浅和沉积层覆盖较厚的两个面波在近震发育的条件,从而在近台发育出明显的面波。从遂宁地震50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与龙门山强震活动的时间比较分析,它们具有相关性。结合汶川地震后国内外的应力场研究结果及汶川地震后四川盆地更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应
中国最近2000a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树轮、冰芯、泥炭、石笋等载体以及历史资料等手段来获得的,海岸风沙沉积作为气候变化载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对位于东南沿海福建晋江深沪湾的新石器沙丘兼贝丘遗址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敏感组分的粒级百分含量和该组分的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OSL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1
本文利用台阵的特点,通过叠加方法,使得较短的时间记录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频散曲线。将台站组(台阵中相距最近的几个台)分别与相对较远的同一个台站做互相关,然后进行叠加。因为面波具有频散特性,不能简单地叠加。除非这几个距离很近的台站位于以较远那个台站为圆心的圆弧上,但这种几率是小的。因此,首先将台站组中的每一个台与相对较远的那一个台站进行互相关,得到面波经验格林函数。然后做反频散,即分别利用各自的初始频散
蒋家沟流域的大地构造位置在小江大断裂东侧的隆起地段,构造运动强烈。自第四纪以来,由于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蒋家沟发生了多次间歇性的抬升,在剥蚀沉积作用下,蒋家沟流域在河流沉积以及泥石流堆积作用下形成了阶梯状台地。本文以蒋家沟多照台地、上下鸡冠石台地、泥得坪台地、大凹子台地、达垛台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蒋家沟流域内各支沟残留台地的沉积构造、新鲜坡面的古泥石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