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中国中西部大地构造格架和中国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总结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等4 个大型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原型及其更迭差异化过程下碎屑岩油气物质基础形成与油气成藏响应关系。中国中西部大型盆地基底陆块是古生代散布于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众多微陆块相互拼贴与增生的产物。这些陆块经过多期构造事件逐步拼贴于欧亚大陆南缘,至晚古生代末期成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此合彼张以及陆块增生等构造活动的不同步性决定了中西部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成盆具有“同序异时”演化序列以及多样式的同序转化形式。“同序”是指四大盆地晚古生代以来均由陆缘陆内过渡体制盆地原型序列向以陆内体制变格盆地原型序列的依序转化,但发生转化的时间存在“异时”特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率先于晚二叠世完成由裂谷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而此时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四川盆地处于古特提斯扩张构造域,形成离散陆缘拗陷与克拉通内拗陷并列的原型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主体晚古生代为南、北向会聚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中、新生代,古新特提斯的俯冲消亡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引起的远程构造效应,致使中西部地区整体进入板内体制的变格盆地阶段,发育陆内前陆拗陷、陆内拗陷等多种原型。“同序异时”的成盆序列在控制中西部大型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要素形成与分布及其带来的油气响应表现为在4 个方面。一是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呈由海相-海陆过渡-陆相沉积体系序次转化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3 类原型控源模式:大陆边缘盆地(川西T3 早期、塔西南D-C、准南C1)向外增厚楔状分布的泥质烃源岩发育模式,克拉通内拗陷(鄂尔多斯C-P、四川P2-3)向盆缘减薄的碟状多层交错式煤系或含煤泥质烃源岩发育模式,前陆拗陷(准噶尔P3、四川T3-J、鄂尔多斯T3-J)盆缘迁移分布广覆式煤系或含煤泥质烃源岩发育模式;二是相似的原型序列决定了四大盆地“源-储”配置型式和分布的相似性,即形成原型沉降结构本身约束的“源-储”直接接触式配置与 “源-储”分离式的迭加配置(即通过原型更迭形成的异常流体运移通道重新构建的源-储分离式配置);三是中生代前陆拗陷迭加是促成碎屑岩油气生成、运移、成藏的关键,新生代以来差异构造改造(特别是断裂活动与差异隆升剥蚀)控制了油气的最终富集位置,也是造成油气次生富集与原生油气藏贫化的关键因素;四是大型盆地晚期形成的“盆缘复杂冲断、盆内隆拗相间”相似地质结构与碎屑岩油气的富集关系密切,适时古隆起、古斜坡与通源断裂带是现今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区带类型。立足晚古生代以来盆地演化的整体研究,对比分析原型发育及其更迭的差异特征,将有助于深化对碎屑岩油气成藏过程的响应认识,明确油气成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