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系陶文“鄋瞒瓦豆”考释

来源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文图录》第一册编号2·291·1-2·291·4著录的是四件同铭的齐系陶文,但没有交代出土地点,暂不知来源情况,亦不见于《古陶文汇编》.其中第一件和第二件从款识看应当是同一印章钤印的,其余两件款识则不同.编者释为“(苁)(涸)阳(图)豆”,为五个字.笔者认为其所释第二字和第三字应合为一个字,共有四个字.
其他文献
《中原文物》2015年第1期所刊王宏、权敏《贾国青铜器及其重要价值探研》(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贾国有铭铜器及其所涉及的贾国历史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还对贾子叔子犀盘的有关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盘铭中的“贾子”是器主名,“叔子犀”为“贾子”的字,“孟姜”之“姜”为私名;器主当是曾以晋国贾邑为采邑的贾季狐射姑的后代,而非贾国始封君唐叔虞少子公明的后裔.对此,笔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合编的《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周家庄》)系统科学地揭列了2002、2003以及2004年陆续清理和发掘的78座东周墓葬资料,属于齐文化考古之重大成果.其中最引人关注者应数M1:试想整个墓地78座墓葬共出土铜器960件(组),其中兵器384件,而仅M1就出土铜器205件(组),其中兵器95件,铜器总数占全墓地的1/5强,兵器则占1/4;7
战国时期的齐国衡制资料,考古发现数量不多,其中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的2件铜耳杯[1](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为“商王铜杯”)及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的2件银豆(下文简称为“西辛银豆”),均刻有记载自身重量的铭文(下文简称为“记重铭文”),是近年来齐国衡制研究中重要的讨论对象,尤其是商王铜杯,因为出土时间略早,并且标明重量单位,对齐国衡制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贾振国、李零等先生曾先后对其进行过讨论.不过,商
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合编的《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周家庄》)系统科学地揭列了2002、2003及2004年陆续清理和发掘的78座东周墓葬资料,属于齐文化考古之重大成果.笔者反复拜读《周家庄》,并与新泰出土的陶文相结合,对陶文、兵器题铭以及相关问题试作浅析,兹再就东周墓随葬之货贝作初步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漆器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具有胎轻体薄、坚固耐用、防腐耐酸碱的特征,加以装饰精美、色泽明亮、光彩夺目,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从古到今,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件漆碗,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齐国贵族墓中也发现了较多漆器,虽
2012年2月临淄稷下街道办范家墓地出土4件陶俑,由于火候极低及长时间在坑内挤压,出土时已成块状,后修复复原其中2件.2012年秦始皇帝陵9901坑出土的4号陶俑破碎较为严重,后修复复原,俗称“泡钉俑”.这两类陶俑在衣着服饰上均为“偏裻之衣”,本文结合文献“服以旌礼”的原则,对其身份属性进行推测.
正如齐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样,齐瓦当在整个中国瓦当史上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齐瓦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地域范围看,齐瓦当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主要集散地,涵盖齐境内广大地区所出土的瓦当.从时间范围看,其上限可至西周,下限直至两汉时期,而不仅仅是指两周时期的齐国瓦当——这从文化的统一性和传承性来讲,更能全面反映齐瓦当的发展脉络,更具有合理性和必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殉的葬俗逐渐改变,开始出现用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的葬俗,这些被扎束成人形的茅草,可能就是俑的最早表现形式,文献记载中称之为“刍灵”.随着这种用人形模拟物代替真人葬俗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玉石、青铜、陶瓷、泥巴、木头等材料来制作人形模拟物,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孔子在看到用酷似真人的俑来殉葬时,仍然认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齐系以及燕系等北方诸系战国文字中有写作“(簧)”或“(茸)”等形的字,例如:齐陶文的“(黛)”字,见于《陶图》2·203、2·204、2·205,共11例;最近新泰出土的田齐陶文中亦见十余例.燕玺有“(茸)”(《玺汇》2792)字,燕陶文有“(贺)”(《古陶》4·4)字.另有与该字上部偏旁相关的字,例如:燕玺的“(彤)”(《梦庵》)与“(d)”(《玺汇》1670),三晋玺印的“(休)”(《玺汇》1
在山东的早期文字中,有很多特殊的文字,与甲骨文、金文殊不相同,难以看作是由同一个支脉发展而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东夷部族曾使用过的但未被传承下来的文字,对于这一观点,深以为是.因为,比较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文字就会发现,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创的文字,如纳西族的东巴文、达巴文、玛丽玛萨文,景颇族的图画文字,彝族的古彝文,傈僳族的竹书文字等.这些文字中一些图画性的象形文字也存在共性,但它们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