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及其研究方法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力求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治病经验,另一方面着力于解决研究方法问题,以便更好的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前五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与欠缺之处.就近10年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现状、传承模式及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望为后期研究提供思路.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及其研究方法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力求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治病经验,另一方面着力于解决研究方法问题,以便更好的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前五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与欠缺之处.就近10年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现状、传承模式及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望为后期研究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通过临床实践,探索泛酸的病因病机、辨治方法、证治规律,临床可将泛酸辨证分为热证(肝气犯胃、饮食不节、脾胃阴虚)、寒证(寒邪客胃、脾胃虚寒)两大病机进行分型治疗,依证选方,辨证论治.通过因人制宜,辨证论治,谨守病机,论治泛酸可获良效.
娄多峰教授对痛风进行了数十年地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虚邪瘀"理论.虚邪瘀三者既是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因病机,又是其临床最基本的证候类型,可作为本病的辨证纲领.娄老治疗本病运用"虚邪瘀"辨证论治,分别采用扶正、祛邪、通络的治则,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大量经验方,研制出一系列治痹中成药,以便病人服用.同时强调应长期坚持、杂合以治,重视"治未病"和功能锻炼.
心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系病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惊悸""怔忡"的范畴.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认为心悸一病多气阴两虚之证,治以经方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安神,并随辨证灵活加减,取得佳效,对临床治疗心悸具有参考意义.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治疗失眠经验丰富,认为失眠主要与火邪相关,辨证应首辨虚实,实证失眠多为心火亢盛及肝郁化火,虚证失眠多以阴虚、血虚为主,及虚实夹杂的心肾不交.用药独具一格,除常规镇静安神药外,多采用诸如大黄、栀子、丹参、罂粟壳、赤灵芝等特效药物.对于失眠心肝火旺证以疏肝、清心、泻热为法,阴血亏虚证,治以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心肾不交者交通心肾.
朱婉华教授是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学术继承人,她在总结和继承朱老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勇于创新发展,除了在风湿病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在恶性肿瘤及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同样具有独到见解和满意疗效.朱婉华教授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因此在肿瘤的治疗中应当注重“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身心同治,采用“话疗、食疗、药疗”三位一体的治疗方式,以期达到形与神的和谐境界,疾病自愈。肿
刘真教授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立足五脏藏神理论,五脏之神包括神、魂、魄、意、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又称五脏神。若五脏功能失调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刘真教授认为五脏皆令不寐由以脾胃为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将摄入的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充养先天,藏于肝肾,使先天得后天之滋养。脾气健运,生化无穷,则心火壮,肾水盈,升降有源。又脾气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运行
目的:分析探讨针刺联合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2急性脑出血合并癫痫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过氧化脂质(LP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
乔成林教授从事中医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载,临证擅长运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治疗理念防治肾脏疾病。提出“治水必先温通”“从三焦论治”CKD和激素治疗CKD的“中医四期论治”等学术思想,并研制出治疗CKD的益肾胶囊、复肾胶囊等院内制剂。临床中先生将“治水必先温通”的学术观点应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将先生“治水必先温通”学术思想渊源及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应用进行简述。总之,
介绍刘晓鹰教授运用三豆饮治疗小儿本气自病之发热,其辨证要点有四,即"汗出热不解""脉虚而无力""婴幼儿多见"和"但见本气自病之发热便是".三豆饮组方平和且药物便宜易得,小儿服食此方依从度高,疗效显著,真正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简效便廉的特色.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70余年,对中医颇有感悟,提出学习中医当以德为先,勤学善思,广搜博采,兼容并蓄,继承不泥,推陈出新,坚守中医的特色思想,发扬大医精神.大师金玉良言,对后辈习医之道,颇有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