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之桥——山东淄博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案例分析

来源 :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anx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山东淄博开展的情况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组织措施、培训的效果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中小学教师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新的网络学习形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交互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目前远程教学平台零散,并不利于帮助学习者持续构建完整知识、情感交互严重不足。因此,希望通过完善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来培养远程学习者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其交际能力。首先,着重分析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中交互的类型并提出相关交互策略,以此对实践提供指导作用。接着,对基于网络
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增值的动态的过程。基于项目协作的知识管理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显隐性知识的管理,它是项目顺利进行和完全成功的保障。采用图表和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践,阐明了基于项目协作的知识交流、共享与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并详述了项目协作过程中,知识管理组织与实施策略以及评价策略,力图通过项目协作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将知识内化为成员解决
随着超微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的蓬勃发展,人类计算范式进入了普适计算的时代。普适计算的发展给教育领域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学习方式由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转向了泛在学习(U-Learning)。在知识时代的今天,作为教学设计框架建构重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的。此文在引入普适计算和泛在学习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泛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激增,如何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和有效的资源,成为自动化技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例如链接,图片,标题,文本信息等,而HTML语言所表述的Web页面经浏览器分析后只能用来浏览而不能作为一种数据交互的方式由机器处理。本文介绍了HT-MLParser的工作原理和iava正则表达式相关知识,采用基于标签的方法和HTMLParser包,设计了互联网教育资源信息抽取方案
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及相关设备的逐渐成熟,催生了移动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使学习更加多元化,教学更为多样化。移动学习的诸多特点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学习的需求。作为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必须广泛寻求多元化理论来指导自身实践,以期获得跨越式发展。本文意图从多元视角对移动学习的支持理念进行透视,分别对非正式学习、情境化学习、境脉学习、行动学习及体验式学习进行了阐述,并对以上各理论与移动学习的结合点和融合
知识论坛(KF)是由加拿大学者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带领的课题组为了支持和促进知识建构活动而设计的专用平台。KF提供了一个多媒体的社区知识空间,社区成员通过撰写注释,提出个人对某种观点的理解,包括"我的理论"、工作模型、计划、证据、参考资料等。知识论坛能够支持基于课堂的知识探究、信息搜索、对思想的创造性加工等活动。本文在对知识建构的相关专题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KF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形式,它需要通过助学者一学习者以及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达到学习的目的。知识管理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可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学习共同体的规划和建设中,对知识管理的利用必将有助于整个学习共同体范围内知识的创新、交流和共享。
网络教育是目前遍布在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站点上的应用最广泛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是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先进的IT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讨论网络教育的基本定义及基本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网络教育的作用、环境构成、教育模式进行了重点分析。内容涉及:网络教育定义分析、网络教育主要特征、网络教育主要作用、网络教育模式类型及特点。
本文通过图式这个核心概念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介绍,由此得出了图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等三点启示,并对当前建构主义指导下教师角色定位的误区进行了讨论,最后根据由建构主义得出的三点启示推导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并结合实践应用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间过程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并对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的特点、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技术特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