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质量提升重在内心品性的养成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提升其质量除了以建立体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加以保证外,让博士研究生养成其内在优良品性至关重要.诸如,视恪守学术的真诚如同生命;在宽厚知识基础上善于独立思考;成熟和成长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等.此外,在招生制度、培养环节、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导师的遴选与指导等方面,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都要植根于本土深厚的土壤,创造性地将域外经验与本土实际状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生成凸显自身特色的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新体系。这样,将会更有效地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校是以特色教育为龙头,只有抓好特色教育学校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样,
地理作为高考中文科综合的一科,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不少的同学因为高考中地理失分严重,不但影响了文综的成绩,也影响到高考的总分数.笔者调查发现,不少的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其中固然与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有关,这些使学生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导致最后不可收拾.针对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整体教学效果.并提出了提高学校师资水平,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理改革考核机制的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基于此问题,文章提出了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院校合并,高校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部分院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高校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这是高校合并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在合并办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学合并后管理上面临的问题,以及大学合并后文化融合上面临的难题。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众多,对其进行分析可概括为三个支持系统,分别为外部动力系统、理念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其中,政府推动是联大成功办学的外部动力,共同的办学理念是联大成功办学的根
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一批卓有成效的现代书院应运而生,书院传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继承与传承书院资源与传统成为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选择;基于通识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住宿书院制"试点也如火如荼;顶尖大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精英教育项目的书院传统,蕴涵着浓厚的中国诉求和中国属性.在当代书院复兴浪潮中,中国古代书院传统正以继承、传承、衍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由美国圣公会所创办的教会大学,长期以来对教会大学的研究讳莫如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教会大学的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但是对于圣约翰的教师群体研究甚少,本文试从圣约翰教师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教学特色、师生关系及其评价进行分析,以期看到圣约翰教师群体的整体面貌.
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主要由执教权和就职礼组成.大学和教会为争夺教师资格控制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战争,这是一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斗争、磨合、妥协的历史.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对学术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留下有益参照,并运用分权制衡理论讨论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资格制度。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在大学层次设置、学术研究、教师聘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