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体观重解与诸“风骨”说内涵辨正--从刘勰、钟嵘到陈子昂

来源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风骨"说、钟嵘"风力"说和陈子昂"风骨"说是中国古代"风骨"论的三个著名个案.从概论"文笔"到专论诗体,"风骨"说的内涵变化体现了六朝到唐初文体观念的发展."风骨"、"风力"、"骨气"等概念从人物品评进入文论,反映了评论者对生命整体结构与文章整体结构间同构关系的自觉.作为一种譬喻性概念,"风骨"、"风力"和"骨气"的具体内涵须在具体文论语境和文体结构观念中才可确定.因为"骨"原本在生命整体结构中既内又外的特殊位置,使之既可譬喻文意也可譬喻文辞,所以"风骨"概念也就有了多种喻义.刘勰针对南朝文坛普遍存在的"采滥忽真"、"文体解散"之弊,将理想的文体结构分为"风"、"骨"和"采"三层:一方面以"风"规定"文意",喻骏爽感人之情,以防"忽真";一方面再分"文辞"为"骨""采"两层,"骨"喻端直之言,作为"采"之本体,以防"采滥".钟嵘《诗品》则专评不同作者五言诗体的优劣高下,由此形成与刘勰"风骨"说的两点差异:一是将诗体内容分为两层,即作为五言诗体一般内容的"风力"(动人之情)和缘自作者独特生命精神的"骨气"(人格志气);二是以"丹采"("词采")概指诗中之词,而不似《风骨》篇再分文词为"骨"和"采".陈子昂《修竹篇序》中的"风骨"尽管与刘勰所说"风骨"字面相同,其内涵却相当于钟嵘"风力"与"骨气"两个概念的统一.在钟嵘"风力"说的基础上,陈子昂"风骨"说将曾被钟嵘视为少数天才诗体品质的"骨气"与作为一般优秀诗体品质的"风力"并于一维,合为一体,共同列为优秀诗体的基本要求,为唐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一个更高的诗体观念平台.
其他文献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参加政治活动多年,40岁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著书十余种,三百多万字.一般讲来,徐复观主要是以思想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识,但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也是用力颇深且成果卓著.他起初以治思想史为职志,后因缘巧合,在东海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时,无人愿意开设《文心雕龙》的课,只好
本文怀念了两位著名的文学学者,一位是复旦大学的王运熙先生,再一位是台北师大的王更生先生.他们都是著名的专家教授,是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的大学问家.回忆了与两位学者的相识与相处,表达了对王更生先生的哀悼之情,和对二位学者学问卓拔、高洁品格的敬仰之情。
本文就《文心雕龙本义》所涉词义、句义未详的4处及无由可知的1处,运用书法学、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来解读。《文心雕龙本义》,是陈拱先生的一部巨作,其义理阐释部分异常引人入胜,然作者陈拱先生在该部巨著中写下了20余处"未详",使人对其严谨的治学态肃然起敬.笔者不揣浅陋,对《文心雕龙本义》中"政序相参"、"哀者偯也"等词义、句义"未详"之处详加考索,以期对理解《文心雕龙》原文本义提供参考.本文所解,与众家皆
千载弦歌谁继?岭海吾师道德学问皆烜赫;百年文囿斯承,连州学子词章文论俱生辉.这是作为学生的笔者献给邱师的挽联.本文分四部分,缅怀和追述了邱世友教授的事迹、介绍了为人慈祥和对学生的热爱,对先人和家国山川风物怀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难能可贵的“神存富贵,始轻黄金”精神。
对于刘勰的文学观念,多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断的阐释。不过,就阐释中的观点来看,又可以基本上分为三类:即将刘勰的文学观念归之为儒家的,或者道家的,或者佛家的,由此也导致了互相间的争议。对于这些观点的片面之处,笔者已经做出过检讨,认为刘勰的文学观念完全是“自己”的,是尊重儒道释而不限于儒道释的。如果将之归结为儒道释中的任何一家,都是对刘勰的误读,同时也是将依附性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刘勰。自然,在涉及到刘勰的
本文欲重探刘勰对《楚辞》的评述,主要是想由文献解读、概念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重新探勘《文心雕龙》中的《楚辞》论述.先将《楚辞》置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对〈辨骚〉篇进行诠释,并析论其在《文心雕龙》中之理论地位.再说明由对《楚辞》的析论被编入「文之枢纽」,影响了《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及批评方法.在理论上,楚骚为儒经之衍变;但在实际批评上,刘勰却常使用以《楚辞》与《诗经》对举并扬的方法进行叙述.而
《文心雕龙》〈哀吊篇〉缕述哀体吊体之写作纲领与技巧,可归之文论.但是,〈哀吊篇〉用以品评名篇名作之理论本源,则为「人道见志」与「述道言治」之学,此当归之子学.易言之,文心〈哀吊篇〉述文论而据子学为本,堪称刘勰「文皮子骨」之论.细读〈哀吊篇〉,凡易学术数、文论之华实、情理、正论,以及子学「操业」与「身名」之课题皆有,〈哀吊篇〉乃子学与文论之跨界论述,悉备于一篇之内,用特表出之而加以细读.
从阮孝绪《七录》"国史部"著录内容以及《文心雕龙·史传》篇所论列的史书范围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观念是编年纪传二体并重,并包括"杂史"在内.在"正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正""杂"之分是重要的起点,这在刘勰的理论表述中有所体现.正统论则是其"正史"观的核心思想.他强调皇权正统,以《春秋》为史学渊源之正统,以《春秋》之义为史学思想之正统,并且主张以正统精神来矫正"诬矫""回邪"之流弊.《史传
历史求真,关注经验的事实性;文学求美,关注虚构想象的可能性:二者在历史编撰中有无契合点?这正是《文心雕龙·史传》所纠结的问题.刘勰提出"务信弃奇",以之排除虚构、想象等文学性因素在史传中存在的合法性.他也认识到历史编撰过程中情节化、叙述化、意识形态植入、意义植入等会导致历史对经验事实的游离,造成史学与文学亲和.在刘勰的描述和对历史的想象中,历史游走在文学想象虚构与科学事实之间,即与科学契合,也与文
刘勰论「诸子」,以五经为评论子书得失为基准,且重视诸子之文学表现,含摄于广义之文,与研究先秦思想之学者、《文心雕龙》前此之论文家,或着重诸子之思想学说、或置于文体分类之外、或略言诸子思想文辞之价值者,可谓独具慧眼;而纪评《文心雕龙·诸子》有言:「此亦泛述成篇,不见发明」等,对本篇颇有异议.撰写本文,由检绎〈诸子〉之重要内容观点,含括:诸子之名义性质、诸子之源流发展、五经枝条,诸子为学家壮观、战国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