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的春季对流云降水特征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五个基本数据产品对南京地区一次春季对流云降水进行分析,发现在各数据资料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水平风场:降水发生前约30min 风场变完整,降水结束前约10min 风场完整性被破坏,在降水期间出现短时的低空急流且在两个小时内降水强度加强;2)垂直速度:降水发生前约30min 观测到垂直速度(以垂直向上速度为正)小于-4m/s,降水结束前约15min 观测到垂直速度大于-4m/s,同时垂直速度小于-4m/s 的高度层数与降水也有一定关系,在降水尾声高度层数随时间有规律地下落。不大于550m 的几个高度层垂直速度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线性反相关,其中不大于300m 高度层两者之间能达到0.01 的特别显著线性反相关,且离地面高度越低,反相关性越好,即垂直负速度越小,降水强度越强;最小垂直负速度及其所在高度与降水量的变化也存在线性反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可见可利用这几个高度层的垂直速度和最小垂直负速度的变化来了解降水强度的变化;3)信噪比:降水发生前约 30min 最大信噪比大于0.4db,在整个降水过程中,最大信噪比都大于0.4db,15:15 降水结束,15:30 最大信噪比降到0.3db 。可见大于0.4db 信噪比的出现与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且提前于降水出现;4) 速度谱宽:降水发生前谱宽有明显的增大,谱宽大于等于3m/s,且大于等于3m/s 的高度层超过5 个,和无降水有明显的差别;当降水结束前1h 左右,谱宽降到3m/s 以下,预示着降水的结束。450m-950m 几个高度层的速度谱宽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其中550m-850m 之间高度层达到0.01 的特别显著线性相关,即速度谱宽越大,降水强度越强,从而可利用这几个高度上速度谱宽的变化来分析降水量的强度变化; 5)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降水发生前约45min 发现C2n大于-11,在降水快结束时,C2n值有明显地下降,在降水前约15min 发现C2n值降到-11 以下。可见大于等于-11 的C2n与降水发生有较好相关性,且与前几种数据相比,灵敏度有所提高,提前于降水发生的时间增加,同时对降水结束也有一定的提前量。总的来说,这些特征和降水的发生、发展、结束及降水强度都有密切的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对降水预报可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位于山西太原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NCEP数据资料,对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强大气垂直风切变的大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飑线呈现出典型的弓形回波特征,后部入流急流(rear inflow jet)和
采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资料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综合分析,形成了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比较多的二华地区以及沿黄河的韩城市.关中东部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等,对2009年7月30日上海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08时高空500hPa槽后西北气流不断补充冷空气南下,上海24小时变温为-1℃,过去24小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并略有北抬,低槽与副高相向运动,槽前西南气流加大,辐合加强;700hPa上海处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北侧,有显著的风速辐合,负变温更加明显,近于饱和;850hPa水汽输送显著,本地存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气象干旱.位于川西高原南部的凉山、攀枝花等地旱情严重.为缓解旱情,地形复杂、气象条件多变的川西高原南部被首次划入飞机人工增雨区域.3月29日夜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川西高原南部采用液氮催化剂,实施了1架次飞机人工增雨夜航作业.分析发现,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生成-5℃、-10℃温度层高度等值线,从而拟定作业飞行高度,根据云图和雷达回波发展采用飞机人工增
上海地区常因台风、梅雨、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积水受淹事件时有发生.特别当遭遇低频高强度降水时,更是城区、郊区普遍受涝,给排水除涝系统增加很大压力.考虑到降水受淹是因为地表径流不能被及时排除引发,客观评估地表径流对极端强降水事件影响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气象业务与服务中对极端或超常气象事件的性质进行快速识别与定量界定,还能为防洪排涝决策提供帮助.为此本工作对如下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根据
截止到2006 年,我国共有1904 个自动气象站已经运行,由于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在仪器原理及观测方法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对两种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检验原理及检验方法上进行了论述,并以黑龙江省佳木斯站为例,选取2005 年的1 月、4 月、7 月和10 月平行观测资料为例,对所有观测要素的的人工观测站和自动站观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除1 月份相对湿度(U)、地温(D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探测降水等天气系统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数据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决定了后续产品质量,因此对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对晴空回波、超折射回波等非降水回波是直接剔除,但是这样会造成晴空回波中得气象信息也被剔除了,因此必须将晴空回波单独识别并保留,以在后续应用中加以应用。本文在现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基础上,采用徐州雷达站09 年4 月和9 月雷达资料,首先对数
自动气象站的使用,与人工观测不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观测数据的处理有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最突出的就是雷击事件的发生,自动站仪器安装在野外,容易受到雷击而毁坏,不仅造成经济 损失,还会造成大量的观测数据缺失,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质量。通过对多个自动站观测资料的分析发 现,这些雷击事件中,除了常见损失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损失。有观测数据,但数据异常,即对应的仪器 已毁坏,或性能不良,或是线缆接
目前,雷达站需要实时上传多种雷达资料,其中包括雷达状态信息文件、雷达基数据、雷达产品数据(70 种)、拼图文件,由于网络或者系统诸多原因导致上传经常出现漏传不传等现象,当出现问题后值班人员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因此,很需要一个监控软件来代替值班监控软件来及时提醒值班人员处理问题,从而有效缓解雷达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有效增强雷达上传质量,减少因非雷达硬件故障而导致的可用性低下的问题,从而避免台站值班
随着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自动化的气象观测仪器在全国各地应用开来,并逐步替代了原有的人工观测仪器,实现了自动气象站的单轨运行。本文根据我站2009-2010 年自动气象数据与保留的20 时人工观测数据的对比,对气温单一气象要素各种统计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序列差异。当为晴、无云时,气温的差值也比较明显,20 时观测的人工站气温比自动站偏高了0.5 ℃,日极值存在有起伏,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