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尔哈赤建立金国的若干问题

来源 :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80周年--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努尔哈赤建立金国之事,有许多细节,学术界缺乏深入研究,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努尔哈赤建立金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立国建元;二、国号aisin(爱新),汉义为金;三、建元天命与纪年习俗;四、从“淑勒贝勒”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其他文献
中越交往历史,渊远流长,史不绝书.到了清代,中越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本文从清代档案及史料记载中,撷录了中越两国友好往来的史实,并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1、清代中越之间政治关系.2、清代中越之间经贸往来。3、清代中越之间的技术交流。4、清代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5、至于两国人民在海上救难、灾荒瘟疫互相救援。
本文分析可见清廷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就其本意而言,并非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而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去“结与国之欢心”。就总体对外态度或本质而言,清政府的确是为了“结与国之欢心”,而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利益,对于清廷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上述理解,并不影响学界有关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中国警察制度研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成果颇丰;但其中关于清末警察机构属于近代国家机构的相关论断,难称信漱。笔者在探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馆藏巡警部、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和筹备立宪等专题档案,从清末警察机构的创办动因、组织职能、警察来源与专业教育、办警经费和法制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尝试对其性质和影响进行新的探讨。
本文指出字号同业为了防止和杜绝各种假冒牌号行为,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这几种措施,从事前防范,到经营规范,到事后惩处,立此存照,经营者依靠自身的力量、同业的约束和官府的权威,在应对字号商标的假冒方面,作了种种努力。从实践来看,字号同业和官府的通力合作,对于打击假冒,杜绝冒牌,净化经营环境,是起了相当作用的。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假冒伪劣殊少风险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个颇负盛名的字号,可能在创出品牌的前期投
本文运用《桐轩案犊》中有关地方官员请求卸任的公犊档案,就清代后期福建社会动乱所造成的民间管理秩序混乱、地方财政亏空严重、地方官员穷于应对的奇特现象,做一初步的分析探索。而从清末福建地方官员的求卸之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清王朝危机的深化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政治前景的态度变迁。福建地方社会及地方官员的这些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清王朝统治由盛入衰的必然趋向,这对于全面了解清代历史的演变历程,应当不
本文运用大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相关档案史料并配合其他历史文献,从不同层级开支构成调整变化的新视角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鼎盛时期政府财政状况的改善及其重要作用。其结论是:乾隆时期清政府为维护以满族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从保护皇权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对财政支出构成进行了有效调整。通过调整皇家用度比例、政府管理费用、特别是军事费用的构成比例以及社
据乾隆朝《大清会典》记载,乾隆十八年的税赋,盐税为5,560,540两。至嘉庆十七年盐税为5,797,645两。历经清朝盛世,国家的重要税收之一的盐税似乎没有增加。反观皇室财政,由乾隆初的数十万两到乾隆晚期达一、二百万两。从本文的讨论可知,乾隆初期原本交给户部的盐政衙门经费,改解内务府;衙门的运库银两借给商人,利息却归皇帝所有;盐商欠税课,查抄家产也归皇帝所有。因此,户部与皇室财政的消长可以看出盐
鸦片战争前的80余年间,人们都称之为清帝国的闭关锁国时代。而就在这期间,地处南国边陲的粤海关却得到特许,继续承担对外贸易和中西交往的使命,成为近代以前中国大陆惟一开放的法定口岸。本文拟用所挖掘的清代档案,对此课题试作探讨。本文介绍了乾隆“一口通商”的决策,指出粤海关是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分析了粤海关的特殊地位,并阐述了其中地理条件的因素。
清太祖的汉译名,各种书文,记载不一。本文兹据史料,酌予采录,分类排比,略加分析。本文指出清太祖的汉译名,应有两个原则: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于“名从主人”,似将nurhaci汉音译作“努尔哈齐”更贴近满语的对音;于“约定俗成”,似将nurhaci汉音译作“努尔哈赤”更符合通行习惯。但清太祖汉译名作“努尔哈赤”,相沿四百余年,恐怕变之不易。
既往研究对于袁世凯与戊戌政变之关系研究比较深入,尽管大多数学者已基本认同政变发生与袁世凯告密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于慈禧于八月初六宣布训政的根本原因探讨不够,特别是对训政与光绪皇帝和廷臣关系紧张的因果关系发掘不够。学界通常认为,御史杨崇伊上密折是引发训政的导火线,从种种情形看,言官上折只是慈禧、荣禄等人发动政变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已,只是为慈禧实施训政提供借口而已,是后党精密策划的结果。另一方面,已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