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美国的「把每个小孩带上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于2001年12月经美国参众议院审议通过,为了不让任何学生落后,美国布希总统唤起国人加入崇高行动行列.该法案以实施「绩效责任」为核心、以改进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绩效表现的内容:包括高中以下学生英数两科之测验分数达到精熟度的比例、高中生毕业率,以及适任教师的比例为主要的评监项目.NCLB设有奖惩机制,符合绩效
笔者试图探究以平等为取向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实践中是否贯彻、如何贯彻它所秉承的理念、以什么样的具体途径运行,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它的执行结果如何、对目标群体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建构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即人们是如何进行选择和行为)等方面,以从中揭示不同时期民族教育政策所蕴含的平等、权益等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断地被阐释,为理清民族教育政策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一些启示。但由于民族教
教学规范习俗化是指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校制度、纪律、规则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实现教学要求的统合与内化,最终在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达至高度程式化和惯常化的变化过程.全面把握学校教学规范习俗化是变革传统学校制度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学校生活中,教学规范主要表现为制度、组织、学科、意识、事务和物质六种形态;国家意志、专业研究、传统规则和群体、个体意识是教学规范习俗化的主要来
被制度层层选拔出来的好学生具有表征意义。对国家而言,好学生反映的是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对生产出好学生的学校来说,好学生是学校利益和荣誉的象征;对好学生个人而言,能够成为好学生是个人具有能力和与能力相应的意志付出——"苦行"的证明.
本文主要目的是借由分析台湾高中课程改革的脉络,指出台湾高中课程改革所遭遇的困境,包含由上而下课程架构规划的问题,以及由下而上的升学考试文化的牵制。希冀借由这样的分析,能突破点状式课程改革的局限,探索社会文化面向对课程改革的推力与阻力。本文特别建议高中课程改革除了考量国际发展趋势外,必须要切中国内升学文化影响高中课程运作机制之相关因素,方能寻找有效策略,逐步摆脱升学考试的紧箍咒,营造完整的配套机制,
基于古典文明复兴的人文教育不能为现代人奠定最恰当的人性秩序和政治秩序,还能找到怎样的出路呢?现代人心秩序和政治秩序究竟需要奠基何处呢?本文试图沿着卢梭在其教育和政治思想中所提供的基本思路,来探索这个问题.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选举(包括人大选举、校学生组织选举、院系学生组织选举、班级选举)为例,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诸如参与度较低、卷入程度较低以及态度较为消极等问题,剖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背后的教育学外部原因如社会文化原因、家庭教育原因以及教育学内部原因诸如学校教育原因、同伴群体原因、举行选举的组织原因、选举时的直接情境原因等,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提供思路.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既为培养更多社会高端人才提供了机会,也产生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而导师制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对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04年对五所研究性大学的博士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是"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
随着网络的日渐盛行,网络深入教育生活领域已是事实.对和谐师生关系而言,它既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积极影响,也有着可以规避、能够因势利导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创建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创设与完善师生沟通渠道是应对此机遇与挑战,发扬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培育生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沃土.
中国和加拿大同属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都存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对待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是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占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和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为个案,在回顾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这两所民族大学的建立来比较中加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在鉴别这些类同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背景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新世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