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艾叶总黄酮工艺研究

来源 :2016年全国中药炮制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两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及纯化艾叶总黄酮工艺条件和参数.以静态和动态饱和吸附量、洗脱量、解吸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AB-8 和D-101 两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率,并以总黄酮的洗脱含量以及洗脱液的浓度和解吸率为指标对大孔树脂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经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可知,在所比较的2 种大孔吸附树脂中,AB-8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160.6 ug/g 其解吸率最高可达89.30%,而D-101的饱和吸附量为123.38 ug/g;经过洗脱参数的筛选,其最佳工艺为:上柱液浓度以生药量计为0.5 g/mL,上柱量8 BV,预吸附时间为1小时,用70%乙醇以2mL/min 速度洗脱,所用洗脱液用量为8~10 BV.结论:AB-8对于分离纯化艾叶总黄酮具有最佳的吸附能力,适合于艾叶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中药饮片的质量是由其外观和内在质量所决定的。将中药饮片的感官评价进行数据化处理,挖掘其内在质量的相关性,建立反映中药饮片特色的、实用的"表里并重"的饮片质量标准体系,是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生黄芩、酒黄芩和黄芩炭为研究对象,以饮片的外观鉴别和内在化学成分相结合开展饮片质量评价研究,建立了"一测多评"同步测定黄芩不同饮片中12 个黄酮类成分的方法,以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总黄酮,应用电子
有毒中药的应用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特色,但囿于相关药物毒性机制与效应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在当今高度重视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环境下[1],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多角度探讨中药的毒-效作用及减毒机制,是保证有毒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应用的前提。
发酵是最具特色的炮制方法,但其相关原理研究十分薄弱。而与其一脉相传的传统食品目前已经从复杂多菌种发酵过渡到纯菌种发酵模式,并实现了生产规模的工业化,而且发酵过程的生化机理也比较明确。本文从发酵模式、发酵菌种和功能性成分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食品发酵与中药发酵的关联性,以促进食品发酵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中药发酵研究中得以应用,澄清发酵中药的研究思路,提高研究层次。
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作者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以及"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以期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
创新不仅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也贯穿于中药炮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中药炮制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用药个体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家形成的基本用药理论,其主要是通过中药炮制技术生产不同中药炮制品为基础,同时以中药配伍为组方手段,达到减毒增效、治病救人的目的。当下中药炮制技术不仅需要传承,更多需要创新,不断创新炮制思想、方法与手段;中药炮制工作者应该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炮制新技
前期研究发现槐花中的黄酮类成分模拟炒炭加热产物Huaicarbon A/B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转化生成途径,揭示槐花中黄酮类成分在加热过程中的转化机制,将槲皮素(异鼠李素)与鼠李糖(葡萄糖)以不同摩尔比置于马弗炉中进行加热反应,采用HPLC-MS/MS对加热反应产物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槲皮素与鼠李糖在250℃/200℃反应即能转化生成huaicarbon A/B.增加鼠李糖的摩尔
黄芩清肺汤来源于元朝罗天益的《卫生宝鉴》,是由黄芩、栀子两种饮片按2∶1的比例组成。用于治疗肺胃火热证、心烦等病症。各地由于用药习惯不同,黄芩清肺汤的处方用药在临床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药生熟饮片功效各异,经过炮制后,中药饮片功能,主治均已发生改变。为了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研究黄芩、栀子不同饮片配伍的药效学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变得十分有意义。本研究以黄芩清肺汤为切入点,以黄芩,栀子临床常用炮制品(生黄芩、
淫羊藿传统炮制方法为羊脂油炙,具有增强淫羊藿温肾助阳的功效。本文创新性从药剂学角度,基于淫羊藿黄酮自组装胶束体内形成机制,探讨炙淫羊藿炮制辅料羊脂油的增效机理。选取炙淫羊藿代表性成分宝藿苷Ⅰ,通过测定胶束粒径、电位及透射电镜观察胶束形态,并采用Caco-2 细胞模型、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以及体内血药浓度法,研究羊脂油对宝藿苷Ⅰ-胆酸盐自组装胶束形成与吸收的影响。淫羊藿活性黄酮宝藿苷Ⅰ能够在脱氧胆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