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常人们会落入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来审视不同文化里的性别关系,即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气质、性取向等挂勾在一起,组成性别刻板印象套餐,一旦生理性别决定了,其他性别特质就必须照刻板印象走——生理性别为男性者应该表现得一定像个男人、认同自己是男性、喜欢女性(反之亦然),否则会受到社会的异样眼光或打压。然则,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性别特质并非总是如此截然二分。传统二元性别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国内的实际情况,因此就需要有更好的理论出现了。本研究从笔者的运动专项进行视角切入,在检索中国知网后发现,已有文献在女性篮球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方面的研究空白一片,报刊杂志等也不曾有报道国内的这类情况。而女性篮球运动员性别多元性化的现象着实存在(即生理性别是女性的篮球运动员在自我的性别认同上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只有圈子内部才熟知此事。因此,为深入了解我国女性篮球运动员多元性别现状,本研究选取职业队和高校高水平队女篮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且笔者曾是篮球运动员,工作后亦长期从事该项目研究并与女篮运动员多有接触,所以该研究正是描述笔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希望通过调查我国女性篮球运动员多元性别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国内所持态度,进而解决这一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术论文数据库、电子资料下载网站和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了"多元性别"、"跨性别"和"性别认同"等相关期刊、学位论文和专著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材料。2.访谈法。为探讨我国女性篮球运动员多元性别现状,本研究对职业队和高校高水平队女篮运动员展开调研。具体来讲,职业队和高校高水平队女篮运动员参加的主要赛事分别为WCBA联赛和CUBA联赛,两个联赛的运动员流通频繁,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毕业后会选择进入职业队(甚至一边就读一边在专业队打球),且职业队教练也会非常关注高校女篮动态,以物色球员;这与男篮情况大不相同,高校高水平男篮竞技水平和职业队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想从高校迈向专业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所以,本研究所调查的职业队和高校高水平队女篮运动员是有很多共性之处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群体。笔者运用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对这个群体的多元性别现象进行调研。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访谈社会性别为男性、双性别和女性(非异性恋)的女篮运动员30人(一个人为何类型的社会性别必须依当事人认定,而非外人决定)、访谈其他相关人员(包括社会性别为女性的异性恋女篮运动员,以及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家人)为30人,以分析我国女性篮球运动员多元性别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和国内对此的态度。研究结果:1.女性篮球运动员的性别认同为男性者,其性别气质往往为阳刚、中性(这里的中性是指更倾向于阳刚)。在两性关系里,所饰角色自然为男性,性取向往往是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都是女性者,以及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性别认同是更倾向于女性的双性别者。因此,此类群体涉及到的社会议题为同性恋问题。2.女性篮球运动员的性别认同为双性别者,可简单划分为更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者和更倾向于女性的双性别者。其性别气质往往为阴柔、中性和阳刚,以后两者居多。在性取向方面:1)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更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者,其性取向往往是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都是女性者、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性别认同是更倾向于女性的双性别者、少数情况是生理性别的男性。2)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更倾向于女性的双性别者,其性取向往往是生理性别的男性、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性别认同是男性者、生理性别是女性且性别认同是更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者。因此,此类群体涉及到的社会议题为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3.女性篮球运动员的性别认同为女性者,其性别气质往往为阴柔、中性(这里的中性是指更倾向于阴柔)。其性取向有如下几种类型:(1)接受生理性别为女性且社会性别为男性者、生理性别为女性且更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者的吸引。(2)只接受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皆为男性者的吸引。(3)接受社会性别是男性或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者的吸引而不考虑生理性别。因此,此类群体涉及到的社会议题为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研究结论:1.我国女性篮球运动员多元的性别认同包括男性、双性别和女性的非异性恋者,且性别认同为男性和更倾向于男性的双性别女篮运动员很受欢迎。2.多元性别产生原因主要为性别教育的缺失、社会潮流的趋同、球队训练和生活环境使然。3.多元性别在我国女篮运动队中已是普遍现象,但国内对此的态度除了女篮圈内接受程度较高外,其它方则各持不同态度。4.建议必须对该现象引起重视并正面面对、积极引导,了解该群体的性别现状、采纳她们的声音,加强家庭、学校以及球队管理中的性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