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对旧建筑物进行改造,并尽可能应用被动手段(如自然采光等)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从而适应新的使用要求,对旧建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旧厂房改造为例,借助新的技术手段——Eccotect软件模拟计算分析不同采光方式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最终的改造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机 构】
: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徐州221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旧建筑物进行改造,并尽可能应用被动手段(如自然采光等)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从而适应新的使用要求,对旧建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旧厂房改造为例,借助新的技术手段——Eccotect软件模拟计算分析不同采光方式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最终的改造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全局最优盲源分离算法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算法利用统计独立信号完全分离时估计信号误差最小为分离原则,把寻优过程转化为广义特征值求解.分离过程不需要迭代,具有非常低的运算复杂度.同时,本文重点讨论了分离信号与广义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论证了盲源分离技术应用于模态识别的可行性.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识别精度.
应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地震灾害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法规的缺乏使应急建筑工程项目难以发挥全部效用.如何提高应急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实现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用最大化,已经成为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现状,结合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应急机制、应急机构建设、应急建筑工程物资供应、应急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规范化和应急人力资源保障五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提高定位精度也一直是地震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了影响地震定位精度的各种原因,初步探讨了影响地震定位的各种误差和因素.地震定位的各种影响因素不可能全部消除,只有结合各种其他方法和手段来尽量减小误差,从而提高地震定位精度.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房屋大量倒塌造成数万人伤亡,我们却束手无策,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深感内疚.尽管地震不可预测不可避免,但我们现在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尽量让我们的房屋不至于倒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伤亡,那就是建筑隔震技术.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隔震技术及其优越性,并结合汶川地震出现大量的底层框架立柱塑性铰成因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隔震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并建议“积极稳步地推进隔震技术
四川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均给两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世界范围内对防震减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次大地震在震害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许多的不同.本文从地震参数、房屋破坏、人员伤亡以及次生灾害几方面对这两次地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其异同点及产生原因,为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利用汶川MS8.0地震和8次MS≥6.0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分布模型,本文依次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在这8次强余震破裂面的滑动方向上触发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对8次强余震的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有7次余震位于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其应力增加值均大于目前普遍认为的应力触发的阀值(0.01MPa),有1次余震按震源机制结果给出的两组节面计算,得到两种结果,分
“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多山的四川省西部,与大城市地震的大规模的爆炸、火灾等次生灾害不同的是,这次地震除了大量房屋倒塌外,还有大量的山区次生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堰塞湖、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样非常严重.而我国乃到全世界的抗震减灾思路主要集中在城市,缺乏山区抗震救灾相关的经验与对策,因此对多山地区的抗震设防显得非常紧迫.本文借鉴城市抗震减灾、国外抗震减灾的经验与技术,同时分析汶川
震后快速而准确地获取灾情信息是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最为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开展基于短信息地震灾情识别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地震灾情短信息自动发送、提取、汇总、筛选与计算分析的技术思路,提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解决了基于基站的手机定位、基于地名库的手机定位、短信灾情识别模型(信息响应时空分布模型、短信息统计分析模型、短信息的烈度判断模型)等问题,初步
本文探析了当代大学生社区的特征以及传统聚落空间的引力,并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新校区学生社区二期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渗透过程,探讨了传统聚落向当代大学生社区嬗变的可能性方式及其意义.
数字时代的浪潮下,数字化技术正不断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人类文明重要载体的古建筑,对其保护措施的研究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沿.本文基于已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的价值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