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发现的文献,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其鉴定与整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规范,以防真伪混杂,扰乱学术.这种学术规范应当以力求真实为基本理念,尽量保持文献的原初状态,不主观地加以名称,不做修剪、更改的手脚,原原本本、真切如实地整理公布.对于重要、大型的文献造伪行为,应当以社会公权机制与法律机制予以扼制和惩处.
【出 处】
:
第三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发现的文献,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其鉴定与整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规范,以防真伪混杂,扰乱学术.这种学术规范应当以力求真实为基本理念,尽量保持文献的原初状态,不主观地加以名称,不做修剪、更改的手脚,原原本本、真切如实地整理公布.对于重要、大型的文献造伪行为,应当以社会公权机制与法律机制予以扼制和惩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北京民办离校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概述,阐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以及价值选择,进而从紧跟市场,分析市场,抓住历史性机遇,寻找市场空白,抢占市场先机;以特色服务形成特色品牌;提高特色建设的技术壁垒,降低其可复制性;巩固和发展特色建设的保障——科研、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北京民办高等教育特色建设基本思路。
本文对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找出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问题所在,并且从贫困生界定、加强管理和监督以及健全资助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关于职业教育资助体制建设的一些思考.
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开展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市教委针对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决定委托北京教科院职成教教研中心以项目形式学习、研究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具有北京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基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为使项目研究工作更彻底、更到位、更有实效性,也为便于今后课改工作顺利推广,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北京市政府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本文在总结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六个方面分析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实训基地建设不协调;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调整;实训教师的教学积
本文首先对日本以及韩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进行了阐述,从教师公务员身份、教育均衡、教师福利待遇以及校长流动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日韩两个国家的教师流动制度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本调查报告以4个远郊区县的14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和2个城区的157名中小学教师为样本,围绕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参加校内教研的情况、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教学环境、教师对学习困难的看法等方面.并与其所教学生的学业测试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城区数学教师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据此,提出了改进课堂教学
黄宗羲《明儒李案》是研究明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当中封吕柟师承关系的认定,封后世研究者影响甚大。本文旨在辨析明儒吕柟与薛敬之的师承关系的虚实,证明在历史上存在的「吕柟师承薛敬之」的判断其实不确。本文首先利用各方证祠,以及多种文献及其版本、文本的异同,揭示吕柟师承薛敬之的文本建构。接着梳理薛敬之入祀乡贤祠的历史过程,指出其肖孙薛祖学为争取入祀乃祖篡改文献,虚凝吕柟师承薛敬之,乃是尊致「吕柟师承薛敬之」
南宋朱熹着《资治通鉴纲目》,创纲目体史书以褒贬历史,对后世影响重大.元儒刘友益倾三十年心力,成《资治通鉴纲目书法》近五十万言,系统阐释《纲目》的书法,是宋明间衆多羽翼《纲目》的代表作.本文对友益生平与《书法》修撰进行介绍,并对其的编撰和刊刻进行分析,同时与其他古典文集进行比较研究。
宋代理学发展至朱子(朱熹,1130-1200)集其大成,成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由於倦入了孝宗、光宗、宁宗时期的政治纷争,导致韩侂胄(1152-1207)於庆元三年(1197)正式发动所谓“庆元党禁”,将赵汝愚(1140-1196)及与其相关的五十九名学者、官员打成“伪学”,理学发展至此受到不小的打击.朱子去世後两年(嘉泰二年,1202),韩侂胄终於解除伪学之禁,但理学地位的恢复与提升,实
传世《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虽多,主要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武英殿本(殿本)系统,一为浙江杭州刊刻本(浙本)系统.前者为朝廷的最后定本,流通较少,世间罕睹;后者为浙江地方官府刊刻,广泛传播于各界,影响也较大.其他各本大抵由此二本而出,几无例外.晚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浙本出於殿本,尽管缺乏文献佐证,却始终无人怀疑其可靠性.世纪之交,开始有学者质疑此说,并且提出具体的文献作为证据,这才使“浙本出于殿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