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研讨课在西方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然后通过对两次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建筑学专业设置研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自由和思辨的学术精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研讨课在西方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然后通过对两次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建筑学专业设置研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自由和思辨的学术精神.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类在共享世界性文化与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趋同和自身地区性建筑特征丧失的危机.在对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生态环境研究引入学生的课程设计之中,寻求创作设计的突破点.以实践研究性学习为先导,将研究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入,结合实物测绘、调查访谈、材料物理性分析和文献检索等教学内容,以历史环境为基础,深入了解技术、材料、气候、宗教习惯、日常生活方式等限制因素,从不同层面思考
“建构”包括宏观的结构,也包括微观的细部构造;也应涵盖材料的加工方式及最终施工过程.建构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应该积极思考材料和建构方式对建筑形态的限制和调整作用,将其转化为产生建筑特征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例,介绍了笔者在建构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训练模式.
本文分析了技术性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分离过远后对建筑设计教学带来的问题,并从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增加结构及构造讨论深度的办法.
自2007年以来,我学院在本科教学阶段全面推行与“3+2”培养模式相对应的环节教育体系.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建筑初步及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明确理念、突出主线、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教学规律,将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客体因素如功能、环境、建构与本体因素如空间、形体、实体及其对应关系归纳为不同的教学环节,即功能与空间、环境与形体、建构与实体,作为主线贯穿整个低年级设计课教学,并以此为基准,安排针对
建筑学低年级初步课程是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逐步形成明确的专业知识,认清学习的方向,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道路的探索与实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在2008-2009学年展开了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探究“建筑的本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建筑与空间关系的教学改革活动,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任务是理解和认知建筑的要素和本质,通过设置系统化题目进行建筑要素的分解式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重庆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建立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重新审视建筑类高校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学本科教育整体思路和培养目标的转变,提出新时期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创新途径,展示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促进国内高校建筑历史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计算机技术不但改变了建筑实践,也改变了建筑教育.过去,建筑师必须费时费力去习得繁琐的绘图技能;如今,绝大多数的绘图工作都已经是计算机的任务.这种转变令许多设计课程,尤其是画法几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画法”几何将向“设计”几何转化,也就是说,几何课程的重点将转移到对设计思维(如结构的归纳和演绎、空间的想象和创新等)的培养上来.如何在几何教学中促成这种转变,本文对此作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成都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是由著名建筑师坂茂先生设计,中日志愿者们共同搭建完成的国内第一座纸管建筑,它不仅让没有任何专业施工技能与经验的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全程参与了一种新材料与地方资源整合下的建筑学上的创新,而且建造对象、施工技艺和进度的综合设定,有着极为独特的建筑教育和现实启迪意义,同时对真正触及建筑学本质的教育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构件,笔者通过在建筑史的授课中,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组斗栱模型,以标准的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栱为例,为避免构件尺寸过大,尺度规定为最低一等的十一“斗口”,图样以梁思成先生的《清工部图解》一书为样本参照,全部使用原木加工.此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使老师和学生都收到难以企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笔者感知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道理,老师应该通过尝试不同“传道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