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社会治理发展的历史。公共服务供给从古代朴素的萌芽思想上升为当今国家治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俨然已成为衡量社会治理水平与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政府财政缓慢增长与民众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是当前世界各国公共服务供给中共同面临的难题,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严峻形势下,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研究的焦点和实践发展的首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演变的历史实际上是政府行政改革、发展理念现代化的历史。从这个历程看,在过去20年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又开始从效率转向政治回应性。这种转向促使政府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以回应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我国建国以来公共服务供给在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的理论指导下完善和发展起来,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鲜明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民生逻辑。本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探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旨在思考“什么是公共服务?怎样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问题的基础上,试图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对当前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考察其在价值理念上和方式方法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发展的借鉴意义;其二是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的案例丰富,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发展态势,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发展的路径和体制机制的建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社会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探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问题,实质上就是要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即公共服务如何助力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不仅要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服务的供给,还要把眼光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公共服务供给。因此,在理论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理论,一方面要充分汲取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与经验,另一方面更要对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从本土经验中总结、提升适合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实际的理论,这将具有更大的意义,原因在于中国问题需要中国方案。中国急剧转型的社会带来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外理论无法完全回应、也不能解决我国的问题,因此需要关注解决中国问题的那些中国经验,并将这些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实际。在实践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发展创新要更加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树立社会公正的发展理念,构建以“共建”、“共享”的主导价值理念;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供给机制、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共建共享的整合机制;关注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加强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各自优势,使各主体的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成集聚效应。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利益出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积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进人民福祉,从而胜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