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析使用掌、背侧两种入路方式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4月分别采用掌侧、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5例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差别。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外伤后2-10天,平均8天,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55岁,伴有其他部位骨折的15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10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9例行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10例、普通T型钢板9例,称为掌侧组,其中有5例因背侧骨折复位困难联合应用克氏针内固定;16例行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7例,普通T型钢板9例,称为背侧组。术后二周、三个月、十二个月进行随访,术后腕关节X片通过Lidstrom评分标准分别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腕关节功能评分按Dienst评分标准:优外形正常#功能完全恢复、无疼痛;良:外形轻度畸形、功能恢复、无疼痛或外形正常、腕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无疼痛;可:外形轻度畸形#仍有一定的功能障碍、无疼痛;差:外形畸形明显、有一定的功能障碍、时有疼痛。并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手术疗效。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二周两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两组均无伤口感染。术后X片评价两组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症比较,背侧入路钢板有3例出现肌腱粘连,术后1年取出钢板时行了肌腱粘连松解,1例出现螺钉断裂,掌侧入路有1例正中神经牵拉伤,术后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恢复,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高,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固定治疗,而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则需要手术治疗,其中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为主要的手术方式,本研究显示单纯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等均可以得到改善或恢复,对于背侧骨块粉碎严重、复位困难的患者辅助背侧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又可以避免因背侧钢板而刺激磨损拇长伸肌腱的情况发生。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掌侧钢板固定后背侧移位的骨折块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同时掌侧钢板具有较敷贴而无须折弯、有旋前方肌可覆盖于掌侧钢板之上,术后肌腱刺激、磨损等情况发生少。背侧入路钢板放置不易敷贴,常需预弯,而预弯后锁定钢板因螺纹变形使螺钉置入困难,并且背侧钢板放置于伸肌腱下方,钢板与肌腱之间软组织较少容易发生肌腱激惹甚至断裂风险,所以我们认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首先掌侧入路。